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一. 绪论 | 第6-9页 |
二. 罗贯中生平材料的再考察 | 第9-13页 |
(一) 关于罗贯中的原始资料 | 第9页 |
(二) 《录鬼薄续编》的可信度 | 第9-13页 |
三. 罗贯中署名小说之述评 | 第13-20页 |
(一) 《三国志通俗演义》在创作体式上的开创性 | 第13-14页 |
(二) 《水浒传》简说 | 第14-15页 |
(三) 署名小说版本流变略考 | 第15-20页 |
1. 《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和“十七史演义”系列 | 第15-17页 |
2. 《三遂平妖传》之二十回本与四十回本 | 第17-18页 |
3. 重订过的“罗氏遗编” | 第18-20页 |
四. 后起“罗氏小说”的整体阅读与比较 | 第20-35页 |
(一) 《隋唐志传》和《残唐五代史演义》:拼合式的写作 | 第20-29页 |
1. 对正史与《三国志通俗演义》情节的袭用拼合 | 第20-27页 |
2. 戏剧传奇性段落的穿插和“演义体”描写套路 | 第27-29页 |
(二) 《三遂平妖传》:似是而非的英雄传奇 | 第29-31页 |
1. 题材的杂糅与市井小说风格 | 第29-30页 |
2. 主题的模糊性 | 第30-31页 |
(三) 《大唐秦王词话》:词话体的讲唱文学 | 第31-33页 |
(四) 《粉妆楼》:名演史而实传奇的英雄小说 | 第33-35页 |
五. “罗贯中现象”及明中期以后讲史小说的两极发展 | 第35-43页 |
(一) 史识的低下与作家个人精神的逐渐丧失 | 第35-37页 |
(二) “按鉴演义”的理解及影响—从“羽翼信史”到“传奇贵幻” | 第37-43页 |
六.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附: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