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1 绪论 | 第8-14页 |
| ·生态省建设的内涵 | 第9-10页 |
| ·生态经济学理论是生态省建设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和经济规律 | 第10页 |
| ·生态经济学的产生 | 第10页 |
| ·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 第10页 |
| ·生态经济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 第10页 |
| ·生态承载力理论是生态省建设的理论依据 | 第10-12页 |
|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生态省建设的基础理论 | 第12-14页 |
| ·公平性原则 | 第12页 |
| ·持续性原则 | 第12页 |
| ·协调性原则 | 第12-13页 |
| ·环境资源价值原则 | 第13页 |
| ·公众参与原则 | 第13页 |
| ·生态安全原则 | 第13-14页 |
| 2 黑龙江省生态省建设现状 | 第14-18页 |
| ·黑龙江省实施生态省建设取得的成绩 | 第14-16页 |
| ·政府重视、任务明确 | 第14页 |
| ·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恢复 | 第14页 |
| ·国土生态环境的整治初见成效 | 第14-15页 |
| ·重点生态市建设规划明确 | 第15页 |
| ·企业的环境管理得到大力加强 | 第15-16页 |
| ·加强了对各类保护区的管理 | 第16页 |
| ·开展了环境监测和加强污染防治工作 | 第16页 |
| ·黑龙江生态省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16-18页 |
| ·生态省建设的思想体系还没有完全纳入政府计划、决策系统 | 第16页 |
|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有限的生态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 | 第16-17页 |
| ·区域性生态环境恶化 | 第17-18页 |
| 3 黑龙江省生态建设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 | 第18-29页 |
|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18-19页 |
| ·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 | 第19-27页 |
| ·弹性度子系统评价 | 第20-22页 |
| ·承受度子系统评价 | 第22-24页 |
| ·压力度子系统评价 | 第24-27页 |
| ·生态承载力评价结果分析 | 第27-29页 |
| ·对生态敏感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有严重限制区域实行保护 | 第27页 |
| ·积极恢复对生态环境有重要作用的各类生态系统 | 第27-28页 |
| ·对环境危害大、治理难度大的环境问题进行了强化治理 | 第28页 |
| ·在生态省建设过程中使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得到充分融合 | 第28-29页 |
| 4 黑龙江生态省建设的保障体系 | 第29-35页 |
| ·生态省建设需要从思想认识上加以保障 | 第29页 |
| ·生态省建设的投资保障体系 | 第29-30页 |
| ·生态省建设的经济保障 | 第30-32页 |
| ·运用经济政策,防止企业经济活动的外部不经济 | 第30-31页 |
| ·强化政策导向,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 第31页 |
| ·构建低度资源消耗的物质生产体系 | 第31-32页 |
| ·生态省建设的法律、行政手段保障 | 第32-33页 |
| ·健全立法 | 第32页 |
| ·加大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和执法队伍的建设 | 第32-33页 |
| ·转变环保部门的工作职能 | 第33页 |
| ·生态省建设的科技手段保障 | 第33-34页 |
| ·生态省建设的宣传教育保障 | 第34-35页 |
| 结论 | 第35-36页 |
| 参考文献 | 第36-39页 |
| 附录 | 第39-4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2-43页 |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