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建设水平评价和措施研究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页 |
·城市化及城市生态系统 | 第11-14页 |
·城市化及其带来的环境问题及相关分析 | 第11-14页 |
·城市生态系统 | 第14页 |
·世界生态城市建设发展现状 | 第14-20页 |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发展现状 | 第15-16页 |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现状 | 第16-20页 |
·我国城市化发展现状 | 第16-17页 |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现状 | 第17-18页 |
·对中国城市化发展和城市生态系统的几种错误认识 | 第18-20页 |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生态城市建设与评价的基础理论 | 第22-36页 |
·生态城市的基础理论 | 第22-31页 |
·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原理 | 第22-23页 |
·生态城市的概念及内涵 | 第23-27页 |
·生态城市的概念 | 第23-25页 |
·生态城市的内涵 | 第25-27页 |
·生态城市的系统构成及功能 | 第27-29页 |
·生态城市的系统构成 | 第27-29页 |
·生态城市的功能 | 第29页 |
·生态城市的特征 | 第29-31页 |
·生态城市的发展趋势 | 第31页 |
·生态城市建设水平的评价方法 | 第31-36页 |
·评价方法的提出 | 第32页 |
·模糊综合评判法 | 第32-36页 |
·初始模型 | 第32-33页 |
·多层次模型 | 第33页 |
·多算子模型 | 第33-36页 |
第三章 我国典型城市生态环境概述 | 第36-67页 |
·北京市生态环境概述 | 第36-43页 |
·自然环境概况 | 第36-38页 |
·自然地理 | 第36-37页 |
·气候气象 | 第37-38页 |
·社会环境概况 | 第38-40页 |
·人口情况 | 第38页 |
·市政建设 | 第38页 |
·环境保护 | 第38-39页 |
·文化教育 | 第39-40页 |
·经济环境概况 | 第40-41页 |
·产业结构 | 第40-41页 |
·农业 | 第41页 |
·工业和建筑业 | 第41页 |
·能源 | 第41页 |
·制约因素 | 第41-43页 |
·上海市生态环境概述 | 第43-48页 |
·自然环境概况 | 第43-44页 |
·自然地理 | 第43页 |
·气象气候 | 第43-44页 |
·社会环境概况 | 第44-46页 |
·人口情况 | 第44页 |
·市政建设 | 第44-45页 |
·环境保护 | 第45页 |
·文化教育 | 第45-46页 |
·经济环境概况 | 第46-48页 |
·产业结构 | 第46页 |
·农业 | 第46-47页 |
·工业和建筑业 | 第47页 |
·能源 | 第47-48页 |
·制约因素 | 第48页 |
·深圳市生态环境概述 | 第48-53页 |
·自然环境概况 | 第48-49页 |
·自然地理 | 第48-49页 |
·气象气候 | 第49页 |
·社会环境概况 | 第49-51页 |
·人口情况 | 第49-50页 |
·市政建设 | 第50页 |
·环境保护 | 第50-51页 |
·文化教育 | 第51页 |
·经济环境概况 | 第51-53页 |
·产业结构 | 第51-52页 |
·农业 | 第52页 |
·工业和建筑业 | 第52页 |
·能源 | 第52-53页 |
·制约因素 | 第53页 |
·大连市生态环境概述 | 第53-58页 |
·自然环境概况 | 第54页 |
·自然地理 | 第54页 |
·气象气候 | 第54页 |
·社会环境概况 | 第54-56页 |
·人口情况 | 第54-55页 |
·市政建设 | 第55页 |
·环境保护 | 第55-56页 |
·文化教育 | 第56页 |
·经济环境概况 | 第56-57页 |
·产业结构 | 第56页 |
·农业 | 第56-57页 |
·工业和建筑业 | 第57页 |
·能源 | 第57页 |
·制约因素 | 第57-58页 |
·长春市生态环境概述 | 第58-67页 |
·自然环境概况 | 第58-60页 |
·自然地理 | 第58-59页 |
·气象气候 | 第59-60页 |
·社会环境概况 | 第60-63页 |
·人口情况 | 第60-61页 |
·市政建设 | 第61页 |
·环境保护 | 第61-63页 |
·文化教育 | 第63页 |
·经济环境概况 | 第63-65页 |
·产业结构 | 第63-64页 |
·农业 | 第64页 |
·工业和建筑业 | 第64-65页 |
·能源 | 第65页 |
·制约因素 | 第65-67页 |
第四章 生态城市建设水平评价 | 第67-86页 |
·指标体系建立并确定其分级标准 | 第67-74页 |
·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 第67-68页 |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结构 | 第68-69页 |
·指标体系的建立与指标选取 | 第69-72页 |
·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69页 |
·指标的选取 | 第69-72页 |
·确定评价体系分级标准 | 第72-74页 |
·评价标准的确定 | 第72-73页 |
·生态城市建设水平评价指标分级标准 | 第73-74页 |
·生态城市建设水平的模糊综合评价 | 第74-83页 |
·模糊评判综合数学模型的确立 | 第74-79页 |
·划分因子集 | 第74-75页 |
·确定评价城市的指标数值 | 第75页 |
·确定评价因子的权重 | 第75-76页 |
·给定评语集 | 第76页 |
·确定隶属度 | 第76-77页 |
·一级综合评判 | 第77页 |
·二级综合评判 | 第77-78页 |
·模糊综合级数法评价 | 第78-79页 |
·生态城市建设水平的模糊综合评价 | 第79-83页 |
·一级综合评判 | 第79-80页 |
·二级综合评判 | 第80-82页 |
·三级综合评判 | 第82页 |
·生态城市建设水平评价 | 第82-83页 |
·评价结论 | 第83-86页 |
第五章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对策与措施 | 第86-119页 |
·五城市建设生态城市实例研究 | 第86-103页 |
·北京市建设生态城市的对策与措施 | 第86-89页 |
·上海市建设生态城市的对策与措施 | 第89-91页 |
·大连市建设生态城市的对策与措施 | 第91-93页 |
·长春市建设生态城市的对策与措施 | 第93-96页 |
·深圳市建设生态城市的对策与措施 | 第96-103页 |
·我国建设生态城市的对策与措施 | 第103-119页 |
·生态城市建设的意义 | 第103-104页 |
·生态城市建设的原则 | 第104-106页 |
·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与内容 | 第106-111页 |
·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 | 第106页 |
·生态城市建设的内容 | 第106-111页 |
·生态城市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 第111-117页 |
·我国建设生态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111-112页 |
·生态城市建设的步骤 | 第112页 |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 第112-117页 |
·生态城市建设的保障措施 | 第117-119页 |
·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体系 | 第117页 |
·建立和规范组织机构 | 第117页 |
·指标体系的建立和标准的设定 | 第117-118页 |
·资金的来源与支持 | 第118页 |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与范围 | 第118-119页 |
第六章结论与建议 | 第119-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5页 |
中文详细摘要 | 第125-127页 |
ABSTRACT | 第127-129页 |
致谢 | 第129-130页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