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 第1-14页 |
1.1 研究基本内容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1.2 现有理论成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拟解决的问题 | 第8页 |
1.1.3 拟解决问题 | 第8-9页 |
1.1.4 创新之处 | 第9页 |
1.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9-14页 |
1.2.1 国内关于民营银行对金融稳定的理论研究 | 第9-12页 |
1.2.2 国外关于民营银行对金融稳定的理论研究 | 第12-14页 |
第2章 我国民营银行发展历程及存在问题 | 第14-23页 |
2.1 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历程 | 第14-21页 |
2.1.1 我国民营资本的发展历程 | 第14-16页 |
2.1.2 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历程 | 第16-21页 |
2.2 我国民营银行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21-2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衡量金融稳定的方法 | 第23-34页 |
3.1 影响金融稳定的因素分析 | 第23-28页 |
3.1.1 央行的货币政策 | 第23-24页 |
3.1.2 国家的财政政策 | 第24-25页 |
3.1.3 银行的脆弱性 | 第25-26页 |
3.1.4 保险公司的信用 | 第26-27页 |
3.1.5 股市的不稳定性 | 第27-28页 |
3.1.6 其他一些因素 | 第28页 |
3.2 对金融稳定影响的衡量方法 | 第28-33页 |
3.2.1 我国金融风险的主要源头 | 第28-30页 |
3.2.2 金融稳定指标选取的依据 | 第30-32页 |
3.2.3 具体金融稳定指标的选取 | 第32-3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民营银行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 第34-52页 |
4.1 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思路 | 第34-39页 |
4.1.1 市场定位 | 第34-36页 |
4.1.2 区域选择 | 第36页 |
4.1.3 资本结构 | 第36-37页 |
4.1.4 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 | 第37-38页 |
4.1.5 健全的“进入”和“退出”机制 | 第38-39页 |
4.2 民营银行对金融稳定指标的影响 | 第39-48页 |
4.2.1 民营银行对资本充足率的影响 | 第39-40页 |
4.2.2 民营银行对资产质量指标的影响 | 第40-45页 |
4.2.3 民营银行对风险敏感性指标的影响 | 第45页 |
4.2.4 民营银行对流动性指标的影响 | 第45-47页 |
4.2.5 民营银行对盈利性指标的影响 | 第47-48页 |
4.3 典型案例——民生银行对我国金融稳定的影响 | 第48-51页 |
4.3.1 民生银行的发展历程 | 第48-49页 |
4.3.2 民生银行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 第49-5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5章 境内外民营银行对金融稳定的实证分析 | 第52-63页 |
5.1 日本民营银行对金融稳定的实证分析 | 第52-56页 |
5.1.1 日本民营银行现状 | 第52-53页 |
5.1.2 日本民营银行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 第53-55页 |
5.1.3 日本民营银行的经验和教训 | 第55-56页 |
5.2 台湾民营银行对金融稳定的实证分析 | 第56-61页 |
5.2.1 台湾民营银行成立的背景 | 第56-57页 |
5.2.2 台湾民营银行经营业绩 | 第57-58页 |
5.2.3 台湾民营银行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 第58-59页 |
5.2.4 台湾民营银行的经验与教训 | 第59-61页 |
5.3 泰国民营银行对金融稳定的实证分析 | 第6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6章 构建民营银行的监管体系 | 第63-67页 |
6.1 缺乏监管下的民营银行风险 | 第63-64页 |
6.2 具体的金融监管体系 | 第64-67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