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复合材料论文--金属复合材料论文

Al-Zr-O-B体系反应生成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的组织结构与性能研究

第一章 绪论第1-28页
 1.1 选题意义第12-13页
 1.2 原位铝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第13-22页
  1.2.1 内生增强体第13-15页
  1.2.2 铝基原位复合材料制备技术进展第15-22页
 1.3 反应合成铝基复合材料的热力学与动力学第22-24页
  1.3.1 铝基原位复合材料反应的热力学第22-23页
  1.3.2 铝基原位复合材料反应的动力学第23页
  1.3.3 反应机理第23-24页
 1.4 铝基原位复合材料力学性能与断裂第24-26页
 1.5 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应用第26-27页
 1.6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7-28页
第二章 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试验方法第28-34页
 2.1 反应体系设计第28-30页
  2.1.1 增强体(反应体系)的选取第28-29页
  2.1.2 基体的选取第29-30页
 2.2 复合材料的制备第30-31页
 2.3 复合材料的组织、结构分析方法第31-32页
  2.3.1 复合材料的组织分析第31页
  2.3.2 扫描电镜及电子探针分析第31页
  2.3.3 X-射线衍射分析第31-32页
 2.4 力学性能测试第32页
  2.4.1 拉伸性能测试第32页
  2.4.2 显微硬度第32页
 2.5 磨损性能测试第32-34页
第三章 Al-Zr-O-B体系反应的热力学与动力学第34-43页
 3.1 引言第34页
 3.2 反应热力学分析第34-39页
  3.2.1 DSC分析第34页
  3.2.2 H_3BO_3的分解第34-35页
  3.2.3 反应的热力学分析第35-39页
 3.3 反应动力学分析第39-42页
 3.4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四章 铝基原位复合材料的凝固组织第43-54页
 4.1 引言第43页
 4.2 Al-Zr-O-B系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第43-44页
 4.3 工艺参数对复合材料组织的影响第44-47页
  4.3.1 起始反应温度的影响第44-45页
  4.3.2 反应时间的影响第45-46页
  4.3.3 反应加入物的影响第46-47页
 4.4 电磁场对凝固组织的影响第47-49页
 4.5 不同基体对凝固组织的影响第49-51页
 4.6 铝基复合材料的凝固行为及机制第51-53页
 4.7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五章 铝基原位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与强化机制第54-64页
 5.1 引言第54页
 5.2 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第54-57页
  5.2.1 反应物加入量的影响第54-57页
  5.2.2 电磁场对合成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第57页
 5.3 断口形貌第57-59页
  5.3.1 (Al_3Zr+ Al_2O_3+ZrB_2)_p/Al复合材料的拉伸断口形貌第57-58页
  5.3.2 (Al_3Zr+Al_2O_3+ZrB_2)_p/Al-4Cu复合材料的拉伸断口形貌第58-59页
 5.4 强化机制第59-63页
  5.4.1 Orowan强化第59-61页
  5.4.2 共格强化第61页
  5.4.3 位错强化第61-63页
 5.5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六章 铝基原位复合材料的干滑动磨损行为及机制第64-78页
 6.1 引言第64页
 6.2 原位铝基复合材料的干滑动磨损性能第64-68页
  6.2.1 颗粒体积分数对复合材料干滑动磨损性能的影响第64-65页
  6.2.2 载荷对复合材料干磨损性能的影响第65-66页
  6.2.3 不同基体对复合材料干滑动磨损性能的影响第66-68页
 6.3 磨损表面及亚表面第68-73页
  6.3.1 基体 Al-4Cu合金的磨损表面及亚表面形貌第68-69页
  6.3.2 (ZrB_2+Al_3Zr+Al_2O_3)_p/Al-4Cu复合材料的磨损表面及亚表面形貌第69-72页
  6.3.3 (ZrB_2+Al_3Zr+Al_2O_3)_p/Al复合材料磨损表面及亚表面形貌第72-73页
 6.4 铝基原位复合材料的干滑动磨损机制分析第73-76页
  6.4.1 磨粒磨损机制第73-74页
  6.4.2 粘着磨损+磨粒磨损的混合型磨损机制第74-76页
 6.5 本章小结第76-78页
第七章 主要结论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82页
致谢第82-8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或录用的论文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预应力锚索抗滑桩设计和加固机理及加固效果研究
下一篇:学校制度下中国美术教育的起源与早期发展--三江师范学堂与两江师范学堂图画手工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