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前言 | 第6-9页 |
第一章 为误读正名 | 第9-17页 |
第一节 区别于作者话语 | 第9-11页 |
第二节 以文本意向为指导 | 第11-13页 |
第三节 误读具有历史性 | 第13-15页 |
第四节 误读是建设性与破坏性的统一 | 第15-17页 |
第二章 诗学误读与诗无达诂的遇合 | 第17-22页 |
第一节 诗无达诂考释 | 第17-19页 |
第二节 文学误读的意义流变 | 第19-22页 |
第三章 文学误读的生成原因 | 第22-39页 |
第一节 作者角度 | 第22-27页 |
第二节 读者角度 | 第27-32页 |
第三节 文本角度 | 第32-35页 |
第四节 社会权力的运作 | 第35-39页 |
第四章 文学误读的美学意义 | 第39-45页 |
第一节 自由精神的敞亮 | 第39-41页 |
第二节 作品意义的创新机制 | 第41-43页 |
第三节 审美心理的培育过程 | 第43-45页 |
结语关于文学误读的思考 | 第45-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