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9页 |
·QTL 定位原理及其方法 | 第11-17页 |
·DNA 分子标记 | 第11-14页 |
·QTL 作图群体的选择 | 第14-15页 |
·QTL 定位方法 | 第15-17页 |
·水稻垩白性状研究进展 | 第17-25页 |
·垩白的形成 | 第17-18页 |
·水稻垩白性状遗传分析 | 第18-20页 |
·垩白相关基因研究 | 第20-23页 |
·影响垩白性状的其他因素 | 第23-25页 |
·稻米粒形性状研究进展 | 第25-29页 |
·水稻粒形的经典遗传研究 | 第25页 |
·粒形 QTL 进展 | 第25-27页 |
·粒形相关基因的克隆 | 第27-29页 |
第二章 水稻粒形 QTL 分析 | 第29-37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29-32页 |
·供试材料 | 第29页 |
·田间种植 | 第29页 |
·表型鉴定 | 第29页 |
·DNA 提取及 SSR 分析 | 第29-31页 |
·统计与图表分析 | 第31页 |
·连锁图谱构建及 QTL 分析 | 第31-32页 |
·实验结果 | 第32-37页 |
·连锁图谱构建 | 第32-34页 |
·杭州和海南两地粒形性状表现和分布 | 第34-35页 |
·粒形性状相关性分析 | 第35页 |
·稻米粒形 QTL 定位 | 第35-37页 |
第三章 垩白性状遗传研究 | 第37-47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7-41页 |
·供试材料 | 第37-38页 |
·田间种植 | 第38页 |
·表型鉴定 | 第38-39页 |
·DNA 提取 | 第39-41页 |
·统计与图表分析 | 第41页 |
·实验结果 | 第41-47页 |
·垩白相关性状 QTL 初定位 | 第41-42页 |
·利用 BC_2F_2群体对初定位结果进行进一步验证 | 第42-44页 |
·BC_2F_2群体垩白与蒸煮食味品质相关性状测定 | 第44-45页 |
·Wx 基因测序进一步验证 QTL 定位结果 | 第45-47页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7-50页 |
·粒形 QTL 定位 | 第47-48页 |
·亲本选配及水稻连锁图谱构建 | 第47页 |
·粒形 QTL 初定位 | 第47-48页 |
·垩白相关性状遗传分析 | 第48页 |
·垩白性状 QTL 定位 | 第48页 |
·垩白粒率 qPGWC6 进一步验证 | 第48页 |
·讨论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作者简历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