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油料作物论文--大豆论文

寡糖诱导大豆生成大豆抗毒素的效果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7页
   ·大豆异黄酮简介第14-19页
     ·大豆异黄酮定义及结构第14-17页
     ·大豆异黄酮分布、影响因素第17-18页
     ·大豆异黄酮生物学活性第18-19页
   ·大豆抗毒素的研究进展第19-23页
     ·大豆抗毒素的发现及功效第19-21页
     ·大豆抗毒素生物合成途径第21页
     ·诱导剂对大豆抗毒素积累量的影响第21-22页
     ·大豆抗毒素分析检测、分离纯化和结构测定第22页
     ·大豆抗毒素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2-23页
   ·功能性寡糖的概述第23-24页
     ·功能性寡糖的定义及组成第23页
     ·功能性寡糖的应用第23-24页
     ·褐藻酸寡糖的简介第24页
   ·研究目的意义第24-25页
   ·研究内容和目标第25-26页
   ·技术路线第26-27页
第二章 硝酸银诱导大豆中大豆抗毒素的生成及制备第27-40页
   ·引言第27页
   ·实验材料与设备第27-28页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27页
     ·实验设备与仪器第27-28页
   ·实验方法第28-31页
     ·硝酸银溶液诱导大豆第28页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大豆抗毒素第28-29页
     ·超高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大豆抗毒素分子量第29页
     ·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系统分离纯化大豆抗毒素第29-31页
     ·大豆抗毒素含量标准曲线绘制第31页
   ·结果与分析第31-39页
     ·硝酸银溶液的诱导效果第31-33页
     ·大豆抗毒素的超高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鉴定结果第33-34页
     ·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样品第34-37页
     ·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产物的鉴定第37-38页
     ·大豆抗毒素含量标准曲线绘制第38-39页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三章 不同种类寡糖诱导下大豆中大豆抗毒素的累积变化第40-50页
   ·引言第40页
   ·实验材料与设备第40-41页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40-41页
     ·实验设备与仪器第41页
   ·实验方法第41-42页
     ·寡糖溶液诱导大豆第41页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大豆抗毒素第41页
     ·超高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大豆抗毒素分子量第41-42页
   ·结果与分析第42-49页
     ·寡糖溶液的诱导效果第42-46页
     ·大豆抗毒素的超高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鉴定结果第46-49页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四章 褐藻酸寡糖诱导大豆生成大豆抗毒素条件的优化第50-60页
   ·引言第50页
   ·实验材料与设备第50-51页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50-51页
     ·实验设备与仪器第51页
   ·实验方法第51-54页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褐藻酸寡糖第51-52页
     ·荧光辅助糖电泳(FACE)检测褐藻酸寡糖第52-53页
     ·褐藻酸寡糖溶液诱导大豆第53-54页
   ·结果与分析第54-59页
     ·褐藻酸寡糖 HPLC 检测结果第54-55页
     ·褐藻酸寡糖 FACE 检测结果第55页
     ·诱导剂褐藻酸寡糖浓度对诱导生成大豆抗毒素的影响第55-56页
     ·大豆预浸泡时间对褐藻酸寡糖诱导生成大豆抗毒素的影响第56-57页
     ·褐藻酸寡糖诱导过程的培养温度对生成大豆抗毒素的影响第57-58页
     ·褐藻酸寡糖诱导过程的培养湿度对生成大豆抗毒素的影响第58页
     ·褐藻酸寡糖诱导过程的培养时间对生成大豆抗毒素的影响第58-59页
   ·结论第59-60页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第60-61页
   ·结论第60页
   ·创新点第60页
   ·建议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8页
致谢第68-69页
作者简历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甘蓝自交不亲和S单元型的鉴定
下一篇:稻米外观品质相关性状QTL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