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 英文摘要 | 第9-12页 |
| 1. 引言 | 第12-29页 |
| ·小麦野生近缘物种优良基因的利用 | 第12-14页 |
| ·小麦异源易位系的创制 | 第14-19页 |
| ·通过着丝点断裂融合(自发的)产生易位 | 第14页 |
| ·辐射诱发产生易位 | 第14-15页 |
| ·利用部分同源配对控制体系诱导产生易位 | 第15-17页 |
| ·利用Ph 基因缺失系诱导产生易位 | 第15-16页 |
| ·利用Ph 隐性突变体诱导产生易位 | 第16页 |
| ·利用Ph 抑制基因或促进部分同源配对基因诱导产生易位 | 第16-17页 |
| ·利用杀配子基因诱导产生易位 | 第17-18页 |
| ·利用组织培养诱导产生易位 | 第18-19页 |
| ·小麦异源易位系的鉴定 | 第19-24页 |
| ·形态学鉴定 | 第19-20页 |
| ·细胞学鉴定 | 第20页 |
| ·生物化学鉴定 | 第20-21页 |
| ·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21-24页 |
| ·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鉴定 | 第21-22页 |
| ·分子标记技术鉴定 | 第22-24页 |
| ·小麦白粉病抗性基因的研究与利用 | 第24-26页 |
| ·小麦白粉病抗性的遗传基础 | 第24-25页 |
| ·主基因抗性 | 第24-25页 |
| ·数量性状抗性 | 第25页 |
| ·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子标记 | 第25-26页 |
| ·中间偃麦草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 第26-29页 |
| ·中间偃麦草的生物学特性 | 第26页 |
| ·中间偃麦草的染色体组成 | 第26-27页 |
| ·中间偃麦草有益基因向小麦中的转移 | 第27-29页 |
| ·论文设计 | 第29页 |
| ·目的意义 | 第29页 |
| ·研究内容 | 第29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9-33页 |
| ·供试材料 | 第29-30页 |
| ·试验设计 | 第30-31页 |
| ·试验地点 | 第31页 |
| ·实验方法 | 第31-33页 |
| ·不同杂种世代的获得 | 第31页 |
| ·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构型分析 | 第31页 |
| ·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鉴定 | 第31页 |
| ·白粉病抗性鉴定 | 第31-32页 |
| ·幼胚培养 | 第32-33页 |
| ·培养基 | 第32页 |
| ·取材与接种 | 第32页 |
| ·继代与分化 | 第32页 |
| ·芽苗生长与生根 | 第32页 |
| ·再生植株的移栽 | 第32页 |
| ·数据统计 | 第32-33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3-54页 |
| ·抗白粉病异附加系与杀配子材料杂交后代的细胞遗传学分析及白粉病抗性特点 | 第33-40页 |
| ·F_1 PMC 染色体行为观察 | 第33-35页 |
| ·F_2 PMC 染色体行为观察及白粉病抗性特点 | 第35-37页 |
| ·F_3 PMC 染色体行为观察及白粉病抗性特点 | 第37-39页 |
| ·F_4 PMC 染色体行为观察及白粉病抗性特点 | 第39-40页 |
| ·抗白粉病异附加系与中国春 5B 缺体杂交后代的细胞遗传学 分析与白粉病抗性特点 | 第40-42页 |
| ·F_1 PMC MI 染色体构型 | 第40页 |
| ·F_2 PMC MI 染色体构型及白粉病抗性特点 | 第40-42页 |
| ·F_3 PMC MI 染色体构型及白粉病抗性特点 | 第42页 |
| ·抗白粉病异附加系体细胞无性系的建立与变异分析 | 第42-54页 |
| ·幼胚取材时期对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特性的影响 | 第42-43页 |
| ·盾片接种方式对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特性的影响 | 第43-44页 |
| ·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44-45页 |
| ·外源激素对幼胚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44-45页 |
| ·愈伤组织的继代培养 | 第45页 |
| ·愈伤组织的分化 | 第45-46页 |
| ·不同外源激素组合对愈伤组织分化特性的影响 | 第45页 |
| ·部分干燥处理对愈伤组织分化率的影响 | 第45-46页 |
| ·愈伤组织分化中绿点的形成及种类 | 第46页 |
| ·植株再生 | 第46-48页 |
| ·抗白粉病异附加系再生植株的无性系变异 | 第48-54页 |
| ·再生植株的染色体数目变异 | 第48-50页 |
| ·再生植株的形态变异及花粉母细胞染色体变异 | 第50-54页 |
| 4. 讨论 | 第54-58页 |
| ·杀配子基因在诱导染色体易位中的应用 | 第54-55页 |
| ·利用Ph 基因缺失体诱导易位 | 第55-56页 |
| ·抗白粉病异附加系体细胞无性系的建立 | 第56-57页 |
| ·抗白粉病异附加系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 第57-58页 |
| 结论 | 第58-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