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 第1-30页 |
1.1 引言 | 第12页 |
1.2 坐标测量机的发展趋势 | 第12-19页 |
1.2.1 发展非正交系坐标测量系统 | 第14-16页 |
1.2.2 发展探测技术,采用复合式测量 | 第16-17页 |
1.2.3 进入制造系统,成为制造系统组成部分 | 第17-19页 |
1.3 非正交系坐标测量机的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4 非正交系坐标测量机标定技术的发展 | 第21-25页 |
1.4.1 标定的意义 | 第21-22页 |
1.4.2 标定的分类及层次 | 第22-23页 |
1.4.3 机器人标定技术的发展 | 第23-25页 |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25-30页 |
2 系统结构与测量模型研究 | 第30-46页 |
2.1 引言 | 第30-31页 |
2.2 测量系统方案分析及组成 | 第31-35页 |
2.3 测量系统结构与仿真 | 第35-36页 |
2.4 旋转关节角位移测量及误差分析 | 第36-41页 |
2.4.1 一种新的角度测量方法 | 第36-38页 |
2.4.2 扇形轮半径对角度分辨率的影响 | 第38-39页 |
2.4.3 半径偏差引起的角度测量中累积误差的分析 | 第39-40页 |
2.4.4 扇形轮的安装偏心对角度测量的影响 | 第40-41页 |
2.5 系统的测量原理 | 第41-44页 |
2.5.1 空间几何尺寸测量 | 第41-42页 |
2.5.2 表面缺陷测量 | 第42-43页 |
2.5.3 测量方案特点分析 | 第43-4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3 测量系统运动学及误差分析 | 第46-63页 |
3.1 引言 | 第46页 |
3.2 运动学建模中参数的选取原则 | 第46-52页 |
3.2.1 DH模型 | 第47-49页 |
3.2.1.1 关节i为旋转关节 | 第47-48页 |
3.2.1.2 关节i为移动关节 | 第48页 |
3.2.1.3 DH模型的缺陷 | 第48-49页 |
3.2.2 MDH模型 | 第49-51页 |
3.2.2.1 关节i为旋转关节 | 第49-50页 |
3.2.2.2 关节i为移动关节 | 第50-51页 |
3.2.3 参数的选取原则 | 第51-52页 |
3.3 机械手运动学分析 | 第52-56页 |
3.3.1 运动学方程的建立 | 第52-54页 |
3.3.2 运动学逆解 | 第54-56页 |
3.4 测量系统的坐标变换 | 第56-58页 |
3.4.1 坐标系建立 | 第56页 |
3.4.2 坐标变换模型 | 第56-58页 |
3.5 内外球面测量路径规划 | 第58-60页 |
3.6 误差分析 | 第60-62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4. 测量系统标定及运动学参数识别模型研究 | 第63-87页 |
4.1 引言 | 第63页 |
4.2 误差来源 | 第63-64页 |
4.3 测头系统的标定 | 第64-68页 |
4.3.1 激光测头的性能测试 | 第64-66页 |
4.3.2 激光测头数据采集系统的标定 | 第66-68页 |
4.4 关节传动误差的标定 | 第68-72页 |
4.4.1 关节标定模型 | 第69页 |
4.4.2 旋转关节的标定 | 第69-71页 |
4.4.3 移动关节的标定 | 第71-72页 |
4.5 运动学标定 | 第72-85页 |
4.5.1 运动学参数识别模型研究 | 第73-79页 |
4.5.1.1 运动学误差模型 | 第73-75页 |
4.5.1.2 基于参考位形的运动学参数识别模型 | 第75-78页 |
4.5.1.3 测量系统运动学参数识别模型与仿真 | 第78-79页 |
4.5.2 末端执行器位姿的测量 | 第79-82页 |
4.5.2.1 末端执行器姿态的测量 | 第80-81页 |
4.5.2.2 末端执行器位置的测量 | 第81-82页 |
4.5.3 标定实验 | 第82-8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5 表面缺陷的光学非接触测量 | 第87-109页 |
5.1 引言 | 第87-88页 |
5.2 表面缺陷的分类及表征 | 第88-91页 |
5.2.1 表面缺陷的分类 | 第88页 |
5.2.2 表面缺陷与其它表面结构的区别 | 第88-89页 |
5.2.3 表面缺陷的表征 | 第89-91页 |
5.4 视像测头对半球壳内外表面缺陷的测量 | 第91-97页 |
5.4.1 测量方法 | 第91-92页 |
5.4.2 视像测头的位置标定 | 第92页 |
5.4.3 缺陷图像的获取 | 第92-94页 |
5.4.4 数学模型和仿真 | 第94-95页 |
5.4.5 图像分析和缺陷提取 | 第95-96页 |
5.4.6 误差分析和讨论 | 第96-97页 |
5.5 表面缺陷的激光非接触测量 | 第97-104页 |
5.5.1 球体表面缺陷的测量 | 第97-98页 |
5.5.2 整体扫描中表面缺陷的识别 | 第98-104页 |
5.5.2.1 缺陷点识别 | 第98-99页 |
5.5.2.2 缺陷识别的三区间扩展搜索法 | 第99-103页 |
5.5.2.3 缺陷识别仿真 | 第103-104页 |
5.6 球体表面缺陷的评价 | 第104-106页 |
5.6.1 基准面的确定 | 第104-105页 |
5.6.2 半球表面缺陷的表征 | 第105-106页 |
5.7 测量实验 | 第106-108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6 控制系统及测量机软件开发 | 第109-129页 |
6.1 引言 | 第109-111页 |
6.2 开放式控制系统 | 第111-115页 |
6.2.1 控制系统结构 | 第111-112页 |
6.2.2 控制系统硬件组成 | 第112-115页 |
6.2.2.1 以DSP为核心的运动控制器 | 第112-114页 |
6.2.2.2 伺服系统 | 第114页 |
6.2.2.3 空间坐标测量 | 第114-115页 |
6.2.2.4 操纵盒 | 第115页 |
6.3 测量系统软件开发 | 第115-127页 |
6.3.1 系统软件结构设计 | 第116-118页 |
6.3.2 测量机运动控制软件设计 | 第118-120页 |
6.3.2.1 运动控制软件的构成 | 第118-119页 |
6.3.2.2 运动监控 | 第119页 |
6.3.2.3 基于多线程编程技术的通讯软件 | 第119-120页 |
6.3.3 测量数据管理和要素评价 | 第120-127页 |
6.3.3.1 数据预处理 | 第120-122页 |
6.3.3.2 三维实体造型 | 第122-123页 |
6.3.3.3 MATLAB函数的调用 | 第123-126页 |
6.3.3.4 基于DDE的数据交互 | 第126-127页 |
6.3.4 人机接口 | 第127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27-129页 |
7 测量系统精度实验 | 第129-135页 |
7.1 引言 | 第129页 |
7.2 测量机系统重复精度实验 | 第129-133页 |
7.2.1 关节重复精度 | 第129-132页 |
7.2.2 整机重复精度 | 第132-133页 |
7.3 标准件测量 | 第133-134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34-13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35-140页 |
致谢 | 第140-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46页 |
附录 | 第146-152页 |
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