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机器辅助技术论文

基于产品风格认知模型的计算机辅助概念设计技术的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0页
目录第10-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31页
 1.1 引言第13-14页
 1.2 产品概念设计第14-16页
  1.2.1 产品概念设计内涵第14-15页
  1.2.2 产品概念设计特点第15-16页
  1.2.3 小结第16页
 1.3 计算机辅助概念设计第16-23页
  1.3.1 基本内容第16-17页
  1.3.2 研究现状第17-21页
  1.3.3 小结第21-23页
 1.4 基于产品风格认知模型的计算机辅助概念设计技术第23-28页
  1.4.1 研究意义、目的第23-25页
  1.4.2 研究现状第25-27页
  1.4.3 研究思路第27-28页
 1.5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第28-31页
第二章 风格导向的产品概念设计程序与方法第31-41页
 2.1 产品风格第31-35页
  2.1.1 概念设计中的产品风格第31-33页
  2.1.2 风格导向的产品概念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型第33-35页
 2.2 风格再现与创新的两种方法第35-40页
  2.2.1 理性的方法第35-37页
  2.2.2 感性的方法第37-40页
 2.3 小结第40-41页
第三章 基于特征匹配的产品风格认知模型第41-73页
 3.1 基于特征匹配的产品风格认知行为模式第41-43页
 3.2 实验架构与流程第43-44页
 3.3 专家访谈第44页
 3.4 影响汽车外观造型的特征的眼部跟踪观察实验研究第44-54页
  3.4.1 测试目的第44-45页
  3.4.2 眼部跟踪测试法第45-46页
  3.4.3 测试程序第46-47页
  3.4.4 测试参与者抽样情况第47页
  3.4.5 主观测试结果分析第47-49页
  3.4.6 眼部跟踪测试结果与分析第49-52页
  3.4.7 眼部跟踪外观吸引力指数第52-54页
  3.4.8 结论与讨论第54页
 3.5 影响产品风格认知的造型特征提取实验研究第54-61页
  3.5.1 研究方法概述第54-55页
  3.5.2 实验概述第55-57页
  3.5.3 实验数据分析第57-60页
  3.5.4 实验结论第60-61页
 3.6 关键造型特征与产品风格认知关系之量化实验研究第61-71页
 3.7 小结第71-73页
第四章 基于嵌套随机集的产品风格认知模型第73-83页
 4.1 随机集、可能性分布、嵌套随机集第73-75页
  4.1.1 随机集第73-74页
  4.1.2 可能性分布第74-75页
 4.2 基于嵌套随机集的产品风格认知模型第75-78页
 4.3 示例第78-81页
 4.4 小结第81-83页
第五章 基于风格特征线的非精确概念方案生成技术第83-93页
 5.1 基于可能性分布的风格特征线生成技术第83-86页
  5.1.1 基于组合创新的风格特征线生成方法第83-84页
  5.1.2 基于无偏概率分布的风格特征线生成方法第84-86页
 5.2 基于约束的非精确概念方案生成技术第86-91页
  5.2.1 几组约束第87-89页
  5.2.2 约束求解过程第89-91页
 5.3 小结第91-93页
第六章 基于产品风格认知模型的计算机辅助概念设计系统(PSR-CACD)第93-103页
 6.1 系统概述第93-94页
 6.2 体系结构第94-95页
  6.2.1 产品风格调查子系统第94页
  6.2.2 产品风格计算子系统第94-95页
 6.3 主要数据结构第95-98页
 6.4 实例验证第98-101页
  6.4.1 产品风格计算过程第98-101页
  6.4.2 非精确概念方案衍生过程第101页
 6.5 小结第101-103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103-106页
 7.1 总结第103-104页
 7.2 论文的创新之处第104-105页
 7.3 末来工作展望第105-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12页
附录A 实验设计及材料第112-125页
 A.1 专家访谈实验问卷设计第112-114页
 A.2 汽车造型眼部跟踪观察实验第114-119页
 A.3 汽车造型感性工学实验第119-122页
 A.4 关键造型特征与产品风格认知关系之量化实验第122-125页
附录B 系统界面设计第125-128页
 B.1 产品风格调查子系统界面设计第125-126页
 B.2 产品风格计算子系统界面设计第126-128页
附录C 论文及科研成果第128-131页
 C.1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著作及软件著作权第128-129页
 C.2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第129页
 C.3 作者简介第129-130页
 C.4 荣誉、奖励第130-131页
致谢第131-132页

论文共13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一类椭圆方程组的弱解存在性
下一篇:电导调制器件局域寿命控制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