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格一览表 | 第1-10页 |
图一览表 | 第10-12页 |
摘要 | 第12-15页 |
ABSTRACT | 第15-2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20-45页 |
·植酸的生理功能及生物合成 | 第21-28页 |
·植酸研究简史 | 第21页 |
·植酸在主要作物中的含量,贮存形式及沉积部位 | 第21-24页 |
·植酸的生理功能 | 第24-25页 |
·植酸的生物合成及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25-28页 |
·植酸的生物合成 | 第25页 |
·植酸合成和/或降解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25-28页 |
·植酸的抗营养作用及与植酸有关的能源与环保问题 | 第28-33页 |
·植酸影响磷的消化与吸收及与此有关的能源和环保问题 | 第28-30页 |
·植酸影响金属营养素的利用 | 第30-31页 |
·植酸影响蛋白吸收及消化酶的活性 | 第31-32页 |
·植酸影响淀粉及脂肪的利用 | 第32页 |
·植酸的有益营养作用 | 第32-33页 |
·降低植酸抗营养作用的途径 | 第33-36页 |
·物理方法 | 第33-34页 |
·化学方法 | 第34-35页 |
·生物强化 | 第35-36页 |
·作物低植酸突变体的培育与研究 | 第36-40页 |
·低植酸突变体的培育 | 第36页 |
·突变体的植酸含量 | 第36页 |
·突变体的农艺性状和种子品质特性表现 | 第36-39页 |
·低植酸性状的遗传研究 | 第39页 |
·低植酸突变的分子标记 | 第39页 |
·低植酸突变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 第39-40页 |
·低植酸突变体的营养特性 | 第40页 |
·MIPS基因与LPA1型低植酸突变 | 第40-43页 |
·MIPS基因 | 第40-43页 |
·低植酸突变体的MIPS基因研究 | 第43页 |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43-45页 |
第二章 低植酸突变体各种磷素营养的含量和分布 | 第45-63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46-48页 |
·实验材料、种植地点和季节 | 第46页 |
·样品处理 | 第46页 |
·分析方法 | 第46-48页 |
·磷标准液的制备和工作曲线的绘制 | 第46-47页 |
·总磷(TP) | 第47页 |
·肌醇磷酸磷(InsP) | 第47页 |
·无机磷(IP) | 第47-48页 |
·植酸磷(PAP) | 第48页 |
·低价肌醇磷酸磷(LInsP) | 第48页 |
·细胞磷(CP) | 第4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8-61页 |
·各种磷素含量的变化 | 第48-49页 |
·各种磷素在种子中分布的变化 | 第49-50页 |
·环境条件对各种磷含量的影响 | 第50-60页 |
·InsP,PAP,LInsP,IP和CP占TP比率的变化 | 第60-61页 |
·PAP和LInsP占InsP比率的变化 | 第61页 |
·讨论 | 第61-63页 |
第三章 低植酸突变体籽粒金属元素含量的变化 | 第63-73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63-64页 |
·实验材料,种植地点和样品处理方法 | 第63-64页 |
·金属元素分析方法 | 第64页 |
·样品处理方法 | 第64页 |
·样品检测方法 | 第64页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6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4-71页 |
·宏量金属元素含量的变化 | 第64-65页 |
·微量金属元素含量的变化 | 第65-67页 |
·金属元素在种子中分布的变化 | 第67页 |
·环境条件对金属元素含量的影响 | 第67-70页 |
·植酸盐/Zn(PA/Zn)和植酸盐/Fe(PA/Fe)摩尔比率的变化 | 第70-71页 |
·讨论 | 第71-73页 |
第四章 低植酸突变体的蛋白和淀粉特性 | 第73-86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73-76页 |
·实验材料,种植地点和样品处理方法 | 第73-74页 |
·分析方法 | 第74-76页 |
·氨基酸组份及含量 | 第74页 |
·蛋白质含量 | 第74页 |
·总淀粉(TS)含量 | 第74页 |
·抗性淀粉(RS)含量 | 第74-75页 |
·可消解淀粉(DS)含量 | 第75页 |
·游离糖含量 | 第75页 |
·表观直链淀粉(AAC)含量 | 第75页 |
·RVA谱特征参数 | 第75-76页 |
·淀粉热力学特征测定 | 第76页 |
·淀粉晶型和结晶度测定 | 第76页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76页 |
·实验结果 | 第76-83页 |
·突变体中的氨基酸和蛋白质含量 | 第76-79页 |
·突变体总淀粉(TS),可消解淀粉(GS),抗性淀粉(RS),游离糖(FG)及表观直链淀粉含量(AAC) | 第79页 |
·突变体的粘度和糊化特性 | 第79-81页 |
·突变体的淀粉晶体特性 | 第81-83页 |
·讨论 | 第83-86页 |
第五章 低植酸突变体籽粒发育特征 | 第86-95页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86-89页 |
·实验材料 | 第86-87页 |
·取样方法 | 第87页 |
·灌浆特性分析 | 第87-88页 |
·无机磷含量测定 | 第88页 |
·植酸磷检测方法 | 第88-8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9-94页 |
·籽粒灌浆特性比较 | 第89-92页 |
·突变体及亲本无机磷和植酸磷的发育累积动态 | 第92-94页 |
·讨论 | 第94-95页 |
第六章 低植酸突变分子遗传学基础分析 | 第95-114页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96-101页 |
·实验材料和取样方法 | 第96页 |
·DNA提取方法 | 第96-97页 |
·RNA提取方法 | 第97页 |
·MIPS基因组序列的克隆测序 | 第97-99页 |
·引物设计 | 第97-98页 |
·反应体系 | 第98页 |
·反应程序 | 第98-99页 |
·克隆测序 | 第99页 |
·序列分析及拼接 | 第99页 |
·RM48扩增产物测序 | 第99页 |
·一步法反转录PCR(RT-PCR) | 第99-100页 |
·荧光定量PCR | 第100-101页 |
·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绘制 | 第10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01-112页 |
·突变体与亲本MIPS基因组序列的测序与比对 | 第101页 |
·MIPS基因不同发育时期的荧光定量分析 | 第101-106页 |
·HIPi1突变位点与RM48可能共连锁的发现 | 第106页 |
·RM48-PA(t)基因 | 第106-108页 |
·XQZ和HIPi1RM48扩增产物的测序及比对 | 第108-109页 |
·突变体及亲本不同发育时期RM48-PA(t)基因的表达状况 | 第109-112页 |
·讨论 | 第112-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31页 |
附录 作者简介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