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红蛋白纳米微囊制备的初步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9页 |
| ·血红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 第9-13页 |
| ·血红蛋白的结构 | 第9-10页 |
| ·血红蛋白的生理功能及影响因素 | 第10-13页 |
| ·血液代用品的研究现状 | 第13-21页 |
| ·氟碳化合物 | 第13-14页 |
| ·血红蛋白类血液代用品 | 第14-19页 |
| ·血红蛋白类氧载体的临床应用 | 第19-21页 |
| ·纳米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 | 第21-26页 |
| ·纳米载药系统的类型 | 第21-23页 |
| ·聚合物纳米粒载药系统 | 第23页 |
| ·聚合物纳米粒的制备方法 | 第23-26页 |
| ·聚乳酸(PLA)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 | 第26-28页 |
| ·聚乳酸的结构与性质 | 第26-27页 |
| ·聚乳酸在药物控释系统中的应用 | 第27-28页 |
| ·本文的研究目的 | 第28-29页 |
| 第二章 无基质血红蛋白的制备 | 第29-45页 |
| ·引言 | 第29-30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30-36页 |
| ·材料 | 第30-31页 |
| ·方法 | 第31-36页 |
| ·提取条件对血红蛋白产品质量的影响 | 第36页 |
| ·裂解液中Vc含量对BHb的影响 | 第36页 |
| ·pH值对BHb的影响 | 第3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6-43页 |
| ·SDS-PAGE检测提取牛血红蛋白 | 第36-38页 |
| ·血气分析仪的分析结果 | 第38页 |
| ·血红蛋白浓度和产率的测定 | 第38-41页 |
| ·高铁血红蛋白的测定 | 第41页 |
| ·GPC方法检测纯度 | 第41-43页 |
| ·小结 | 第43-45页 |
| 第三章 超声复乳法制备血红蛋白纳米微囊的研究 | 第45-57页 |
| ·引言 | 第45-46页 |
| ·聚合物类型 | 第45页 |
| ·内、外水相组成 | 第45-46页 |
| ·表面活性剂 | 第46页 |
| ·其它因素 | 第46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46-51页 |
| ·材料 | 第46-47页 |
| ·方法 | 第47-50页 |
| ·复乳法各因素对制备血红蛋白微囊的影响 | 第50-5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1-56页 |
| ·超声对血红蛋白活性的影响 | 第51页 |
| ·囊材浓度对成囊的影响 | 第51-52页 |
| ·超声时间对成囊的影响 | 第52-54页 |
| ·有机溶剂对成囊的影响 | 第54-55页 |
| ·超声强度对成囊的影响 | 第55-56页 |
| ·复乳超声脉冲对成囊的影响 | 第56页 |
| ·小结 | 第56-57页 |
| 第四章 纳米沉积技术制备血红蛋白纳米微囊的研究 | 第57-65页 |
| ·引言 | 第57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57-59页 |
| ·材料 | 第57-58页 |
| ·方法 | 第58页 |
| ·制备过程中各因素对血红蛋白微囊的影响 | 第58-5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9-63页 |
| ·囊材浓度对血红蛋白微囊制备的影响 | 第59-60页 |
| ·搅拌速率对成囊的影响 | 第60-61页 |
| ·温度对成囊的影响 | 第61-63页 |
| ·油水相比对血红蛋白微囊的影响 | 第63页 |
| ·小结 | 第63-65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8页 |
| ·结论 | 第65-66页 |
| ·牛血红蛋白的提取纯化 | 第65页 |
| ·超声复乳法制备血红蛋白纳米微囊 | 第65-66页 |
| ·纳米沉积技术制备血红蛋白纳米微囊 | 第66页 |
| ·展望 | 第66-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72-73页 |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