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2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2-29页 |
1 高光效育种的发展历程 | 第12-13页 |
2 水稻叶片的光合速率及其遗传规律 | 第13-14页 |
3 水稻光合生产潜力 | 第14-15页 |
4 光合碳同化途径的发现和C_3植物与C_4植物光合特性的比较研究 | 第15-17页 |
5 高光效育种的研究进展 | 第17-26页 |
·超高产水稻光合生理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光合指标—叶源量及其在超高产水稻光合生理中的研究 | 第17页 |
·不同类型超高产水稻光合特性的研究 | 第17-18页 |
·C_3植物中导入或筛选C_4途径 | 第18-19页 |
·利用两种光强生态型水稻组配杂种稻 | 第19页 |
·利用野生稻资源提高栽培稻光合性能 | 第19-20页 |
·植物高光效基因及研究进展 | 第20-26页 |
·Rubisco-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 | 第20-21页 |
·PEPC-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 | 第21-23页 |
·PEPC及其编码基因 | 第21-22页 |
·PEPC的转基因的应用 | 第22-23页 |
·PPDK-磷酸丙酮酸二激酶 | 第23-24页 |
·PPDK及其编码基因 | 第23-24页 |
·PPDK转基因的应用 | 第24页 |
·NADP-ME(NADP-malic enzyme苹果酸酶) | 第24-25页 |
·NADP-ME及其编码基因 | 第24页 |
·NADP-ME转基因的应用 | 第24-25页 |
·其它 | 第25-26页 |
·CA(carbonic anhydrase碳酸酐酶) | 第25页 |
·磷酸蔗糖合成酶基因及其应用 | 第25页 |
·AGPP(ADPG焦磷酸化酶)基因及其应用 | 第25-26页 |
6 影响高光效的两个重要方面的研究 | 第26-28页 |
·光抑制和光氧化 | 第26-27页 |
·概念及其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26页 |
·机理的研究 | 第26-27页 |
·叶片衰老和抗衰老基因的研究及其转基因应用 | 第27-28页 |
7 开题设想 | 第28-29页 |
第二部分 材料与方法 | 第29-34页 |
1 材料 | 第29页 |
·动态研究的材料 | 第29页 |
·NC Ⅱ设计的材料 | 第29页 |
2 方法 | 第29-34页 |
·目的基因pepc的PCR检测 | 第29-30页 |
·、DNA的提取 | 第29-30页 |
·、PCR分析 | 第30页 |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 第30-31页 |
·杂交转育pepc基因881的选育图 | 第30-31页 |
·转pepc881的遗传背景分析 | 第31页 |
·PEPCase活性测定 | 第31-32页 |
·测定时期 | 第31页 |
·测定方法 | 第31-32页 |
·光合速率的测定 | 第32页 |
·光反应曲线的测定 | 第32页 |
·CO_2反应曲线的测定 | 第32页 |
·光抑制试验 | 第32-33页 |
·主要农艺性状的考察 | 第33-34页 |
·主要产量结构的考察 | 第33页 |
·籽粒结构的考察 | 第33-34页 |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 第34-46页 |
1 转pepc基因水稻目的基因的检测和筛选 | 第34页 |
2 转pepc881与蜀恢881的遗传背景分析 | 第34-36页 |
·用于遗传背景分析中选单株的PCR检测 | 第34页 |
·亲本转玉米pepc基因水稻Kitaake与蜀恢881在整个水稻基因组上的多态性 | 第34页 |
·转pepc881与轮回亲本蜀恢881的相似程度 | 第34-36页 |
3 转pepc基因水稻的不同生育时期和剑叶不同生长时期光合特性的动态研究 | 第36-40页 |
·转pepcKitaake的不同生育时期和剑叶不同生长时期光合特性的动态分析 | 第36-38页 |
·转pepcKitaake和Kitaake不同生育期PEPCase活性和净光合速率的比较 | 第36-38页 |
·转pepcKitaake和Kitaake剑叶不同时期光合生理特性的比较 | 第38页 |
·转pepc 881和蜀恢881的不同生育时期和剑叶不同生长时期光合特性的动态分析 | 第38-40页 |
·转pepc881和蜀恢881不同生育期PEPCase活性和净光合速率的比较 | 第38-40页 |
·转pepc881和蜀恢881剑叶不同时期光合生理特性的比较 | 第40页 |
4 pepc基因在不同遗传背景下的基因效应 | 第40-42页 |
·pepc基因在四种胞质来源不同的背景下的效应 | 第40-41页 |
·产量结构的分析 | 第41页 |
·光合指标的分析 | 第41页 |
·pepc基因在不同亚种的效应 | 第41-42页 |
·农艺性状的考察 | 第41-42页 |
·籽粒结构的考察 | 第42页 |
·光合指标的考察 | 第42页 |
5 不同环境对转pepc基因水稻的影响 | 第42-44页 |
·光强 | 第42-44页 |
·、CO_2浓度 | 第44页 |
6 转pepc基因水稻的光抑制分析 | 第44-46页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46-56页 |
1 C_4植物的高光效基因在C_3植物中的表达 | 第46-48页 |
·通过基因工程将C_4植物高光效基因导入C_3植物中的表达 | 第46-47页 |
·pepc基因在不同的遗传背景下的表达 | 第47-48页 |
2 高光效材料的筛选 | 第48页 |
·目的基因的筛选方法 | 第48页 |
·筛选时期 | 第48页 |
3 水稻的光抑制与光氧化 | 第48-49页 |
4 光合作用与产量的关系 | 第49-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