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文)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第一节 关于选题 | 第10-13页 |
一、历史城镇研究的意义 | 第10页 |
二、区域思想的引入 | 第10-12页 |
三、本论题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第二节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3-15页 |
一、"历史城镇" | 第13-14页 |
二、"区域" | 第14-15页 |
第三节 研究的内容与目标 | 第15-17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二、研究目标 | 第17页 |
第四节 研究的方法与框架 | 第17-19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二、研究框架 | 第18-19页 |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二章 云南城镇形成的宏观背景 | 第20-38页 |
第一节 城镇的产生及其宏观构成要素 | 第20-27页 |
一、城镇的产生 | 第20-23页 |
二、城镇区域性的基本构成要素 | 第23-27页 |
第二节 云南历史城镇兴衰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背景 | 第27-37页 |
一、云南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 | 第28-29页 |
二、云南城镇形成发展的人文和社会基础 | 第29-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历史时期云南城镇的形成与发展 | 第38-55页 |
第一节 云南城镇的发展历史 | 第38-43页 |
一、古代发展期--云南古代城镇群体的形成与发展 | 第38-42页 |
二、近代繁荣期--云南古代城镇向近代城镇的转变 | 第42-43页 |
第二节 云南城镇发展的区域性特征 | 第43-54页 |
一、民族间城镇发展极不平衡 | 第43-48页 |
二、中心城镇不断位移 | 第48-49页 |
三、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规模不断扩大 | 第49-51页 |
四、城镇的职能日趋复杂多样化 | 第51-52页 |
五、城镇发展具有跳跃性和阶段性 | 第52-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区域性交通变迁对云南历史城镇的决定性影响 | 第55-74页 |
第一节 昭通的几度兴衰与对外交通的关系 | 第55-65页 |
一、秦汉"五尺道"与昭通的第一个"黄金时期" | 第55-59页 |
二、西晋至唐宋时期昭通的衰落与交通的关系 | 第59-60页 |
三、封建社会后期昭通的第二个"黄金时期"与交通发展的关系 | 第60-63页 |
四、近代交通的产生与昭通的再次衰落 | 第63-65页 |
第二节 蒙自的发展与对外交通的关系 | 第65-73页 |
一、开关前蒙自的马帮运输 | 第65-66页 |
二、开关前后蒙自的对外交通 | 第66-68页 |
三、滇越铁路的开通与蒙自的衰落 | 第68-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五章 区域经济结构的变化与云南历史城镇的兴衰 | 第74-85页 |
第一节 "盐"与黑井古镇 | 第74-81页 |
一、因盐而兴的黑井 | 第74-77页 |
二、区域经济结构的变化和黑井的衰落 | 第77-81页 |
第二节 昭通在区域经济圈中的地位变迁 | 第81-84页 |
一、秦汉之际昭通的经济区位 | 第81-82页 |
二、两晋至两宋时期昭通经济的孤立发展 | 第82-83页 |
三、元到近代以来区域经济的变化与昭通的关系 | 第83-84页 |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六章 社会政治背景下的云南历史城镇 | 第85-99页 |
第一节 "侨乡"迤萨的历史变迁 | 第85-94页 |
一、迤萨古镇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 | 第86-87页 |
二、清政府鼓励云南开矿的政策与迤萨镇的初步形成 | 第87-88页 |
三、近代以来云南的鸦片政策与迤萨兴衰的关系 | 第88-94页 |
第二节 蒙自的开关与社会经济的起落 | 第94-98页 |
一、蒙自开关前云南的社会政治背景 | 第94-95页 |
二、开埠通商后蒙自在云南外贸中的主导地位 | 第95-96页 |
三、蒙自外贸地位的失落 | 第96-98页 |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第七章 结论:云南历史城镇兴衰的现实意义 | 第99-109页 |
第一节 云南城镇发展的历史启示 | 第99-102页 |
一、城镇发展受自然条件的制约 | 第99-100页 |
二、城镇发展与交通条件密切相关 | 第100页 |
三、城镇发展受生产力水平支配 | 第100页 |
四、城镇发展受宏观政策调控 | 第100-102页 |
五、云南城镇发展受多民族经济文化的影响 | 第102页 |
第二节 区域性因素对云南历史城镇发展变迁影响的比较结论 | 第102-104页 |
第三节 云南历史城镇兴衰的现代启示 | 第104-108页 |
一、对制定发展战略政策的启示 | 第104-105页 |
二、对现代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的启示 | 第105-106页 |
三、特殊环境下交通优先发展的启示 | 第106-107页 |
四、区域背景下经济统筹协调发展的启示 | 第107-108页 |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致谢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