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言 | 第1-21页 |
一、 问题提出的背景 | 第11-17页 |
二、 研究的价值和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三、 研究的方法 | 第18-19页 |
四、 论文的逻辑结构体系 | 第19-21页 |
第一章 工业化理论批判 | 第21-42页 |
第一节 主流工业化理论的发展与理论基础 | 第21-30页 |
一、 主流工业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21-24页 |
二、 主流工业化理论的本质特征--产业结构演进 | 第24-26页 |
三、 产业结构理论与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 第26-30页 |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分析的困境 | 第30-34页 |
一、 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尴尬境地 | 第30-31页 |
二、 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中,主流工业化理论一般性特征缺陷 | 第31-33页 |
三、 新产业理论分析框架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 第33-34页 |
第三节 双重标准工业化阶段理论批判 | 第34-42页 |
一、 双重标准和双重内涵的工业化阶段理论 | 第35-37页 |
二、 双重标准与双重内涵的逻辑矛盾及其解释力 | 第37-40页 |
三、 双重标准工业化阶段理论形成的历史渊源 | 第40-42页 |
第二章 产业深化理论的提出 | 第42-70页 |
第一节 产业深化的理论机理 | 第42-47页 |
一、 垄断竞争条件下,内生技术进步过程中的产品品种增加和产品质量升级 | 第43-44页 |
二、 产业深化的理论机理 | 第44-47页 |
第二节 产业深化理论基本概念与范畴的提出 | 第47-56页 |
一、 “产业”的界定 | 第48-49页 |
二、 产业深化的概念 | 第49-52页 |
三、 国际分工已经形成条件下,产业深化的经济伦理基础 | 第52-53页 |
四、 产业深化与相关概念、范畴的区别 | 第53-56页 |
第三节 产业深化理论的研究对象、内容和边界 | 第56-62页 |
一、 产业深化理论的研究对象 | 第56-58页 |
二、 产业深化理论的研究内容 | 第58-60页 |
三、 产业深化理论的研究边界 | 第60-62页 |
第四节 产业深化的定量分析 | 第62-70页 |
一、 选择产业深化定量分析指标的原则 | 第62-63页 |
二、 基本指标的描述 | 第63-66页 |
三、 产业深化发展程度的比较方法 | 第66-70页 |
第三章 基于“产业深化”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理论扩展 | 第70-89页 |
第一节 信息工业化: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新构成阶段 | 第70-76页 |
一、 信息产业与信息化的内涵 | 第70-72页 |
二、 信息工业化: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新构成阶段 | 第72-76页 |
第二节 产业深化: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新内涵 | 第76-82页 |
一、 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的产业发展经验 | 第77-78页 |
二、 国际分工理论的经济伦理缺陷 | 第78-80页 |
三、 产业深化: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新内涵 | 第80-82页 |
第三节 跨越与手段:发展中国家的产业深化任重而道远 | 第82-89页 |
一、 制度选择、创新与产业深化 | 第82-85页 |
二、 技术、人力资本的存量与增速 | 第85-86页 |
三、 R&D投入 | 第86-87页 |
四、 产业深化政策 | 第87-89页 |
第四章 中国产业深化实证及产业案例研究 | 第89-117页 |
第一节 中国产业深化概况 | 第89-95页 |
一、 我国产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 第89-91页 |
二、 我国产业深化发展的总体特征 | 第91-93页 |
三、 入世对我国提出了实现产业深化发展的迫切要求 | 第93-95页 |
第二节 纺织工业产业深化实证分析 | 第95-101页 |
一、 纺织工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 第95-97页 |
二、 纺织工业产业深化发展现状 | 第97-99页 |
三、 产业深化--新世纪纺织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 第99-101页 |
第三节 钢铁工业产业深化实证分析 | 第101-106页 |
一、 当前我国钢铁工业发展概况 | 第101-102页 |
二、 我国钢铁工业产业深化发展状况 | 第102-104页 |
三、 新世纪我国钢铁工业加速产业深化发展的必要性 | 第104-106页 |
第四节 汽车工业产业深化实证分析 | 第106-111页 |
一、 汽车工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 第106-108页 |
二、 汽车工业产业深化状况 | 第108-110页 |
三、 产业深化创新?还是加工组装? | 第110-111页 |
第五节 信息工业产业深化实证分析 | 第111-117页 |
一、 信息工业发展成就 | 第111-113页 |
二、 信息工业产业深化状况 | 第113-115页 |
三、 把握产业深化的推进时机,促进产业深化手段多元化 | 第115-117页 |
第五章 中国产业深化的前景与路径选择 | 第117-136页 |
第一节 后发优势、竞争优势与产业深化 | 第117-122页 |
一、 后发优势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在现实实践中的挫折 | 第117-119页 |
二、 竞争优势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应用 | 第119-120页 |
三、 后发优势、竞争优势与产业深化 | 第120-122页 |
第二节 中国产业深化的制约因素与前景 | 第122-128页 |
一、 我国产业深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 第122-125页 |
二、 我国产业深化前景 | 第125-128页 |
第三节 中国产业深化的路径选择 | 第128-136页 |
一、 我国与发达国家产业深化发展态势的比较性描述 | 第128-129页 |
二、 发展中的大国与小国之间产业深化创新的差异 | 第129-130页 |
三、 选择我国产业深化创新路径、模式的初步设想 | 第130-132页 |
四、 产业深化发展过程中的政策与战略选择 | 第132-136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36-139页 |
其他参考文献来源 | 第139-140页 |
后 记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