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基础理论论文--人工智能理论论文--人工神经网络与计算论文

自适应共振理论原理与应用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17页
   ·背景和意义第13-15页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第15-17页
第二章 自适应共振理论 1 (ART1)第17-33页
   ·引言第17页
   ·基本概念与数学基础第17-23页
     ·分流(Shunting)模型第17-18页
     ·中心激励横向抑制(On-Center Off-Surround)第18-20页
     ·内星(Instar)学习规则第20-21页
     ·外星(Outstar)学习规则第21-23页
   ·ART1 架构原理第23-29页
     ·概述第23-24页
     ·比较层 F1 及识别层 F2 的数学运算第24-26页
     ·长时记忆第26-27页
     ·决策系统第27页
     ·超集/子集两难与 Weber 修正第27-29页
   ·标准模板的稳定性第29-31页
   ·小结第31-33页
第三章 自适应共振理论 2 (ART2)第33-42页
   ·ART2 简介第33-37页
     ·基本架构第33-34页
     ·F1 层的运算规则第34-35页
     ·F2 层的运算规则第35页
     ·长时记忆的学习第35-36页
     ·相似性定义第36-37页
   ·应用 ART2 的错误检测第37-40页
     ·二维矢量测试第37-39页
     ·补偿编码(Complement Coding)第39页
     ·警戒参数的确定第39-40页
   ·ART2 的参数对分类的影响第40-41页
     ·参数 a、b 的影响第40-41页
     ·参数 c、d 的影响第41页
   ·小结第41-42页
第四章 快速自适应共振理论网络第42-52页
   ·ART1 网络算法第43-45页
     ·ART1 算法原理第43-45页
     ·ART1 复杂度分析第45页
   ·快速聚类网络第45-49页
     ·心理学基础第45-46页
     ·一种记忆强度的划分方法第46-47页
     ·快速聚类网络原理第47-48页
     ·FART 的复杂度分析第48-49页
   ·实验第49-51页
     ·汉字符识别第49-50页
     ·语音特征向量识别第50-51页
   ·小结第51-52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6页
致谢第56-57页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7-58页
作者和导师简介第58-59页
附录第59-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环保诚信教育之基—和谐心灵培养探究
下一篇:Burgers方程的初边值问题的多重尺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