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15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9-10页 |
·森林公园 | 第9页 |
·森林旅游与森林游憩 | 第9页 |
·游憩价值及测评 | 第9-10页 |
·生态旅游 | 第10页 |
·森林生态旅游 | 第10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2页 |
·森林公园游憩价值的量化研究不足 | 第10-11页 |
·国内生态旅游研究相对集中于浅层生态旅游 | 第11页 |
·基于人地关系森林公园游憩价值的系统研究尚未开展 | 第11-12页 |
·研究的内容及框架结构 | 第12-13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2页 |
·研究的框架结构 | 第12-13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3-15页 |
2 区域概况及森林公园的建设 | 第15-23页 |
·区域自然环境条件 | 第15-20页 |
·秦岭的重要性 | 第15-16页 |
·秦岭北坡的地文景观特征 | 第16-17页 |
·植被类型 | 第17-18页 |
·秦岭的动植物资源 | 第18-19页 |
·水文特征 | 第19-20页 |
·区域社会经济条件 | 第20页 |
·历史人文简介 | 第20页 |
·交通区位 | 第20页 |
·秦岭北坡森林公园及建设概况 | 第20-23页 |
3 基于TCM方法对森林公园游憩价值的测评 | 第23-36页 |
·森林公园游憩价值测评的TCM方法 | 第23-26页 |
·森林的功能 | 第23页 |
·森林游憩价值的构成 | 第23-24页 |
·国内外游憩价值测评的方法 | 第24-25页 |
·旅行费用法简介 | 第25-26页 |
·森林公园游客的时空动态分析 | 第26-30页 |
·游客时间动态分分析 | 第27-29页 |
·游客的空间分布 | 第29-30页 |
·基于TCM方法森林公园游憩价值的测评 | 第30-36页 |
·游憩价值的测评过程 | 第30-31页 |
·实际旅行费用(CS) | 第31-32页 |
·旅行时间价值(CT)计算 | 第32-34页 |
·年森林游憩价值(C) | 第34-35页 |
·结果及讨论 | 第35-36页 |
4 森林公园生态因子及等级划分 | 第36-43页 |
·秦岭北坡森林公园自然景观因子分析与等级划分 | 第36-38页 |
·生态因子的分析 | 第38-43页 |
·秦岭北坡森林公园自然生态特征 | 第38-42页 |
·森林公园自然生态评价 | 第42-43页 |
5 基于人地关系森林公园游憩价值的测评 | 第43-52页 |
·人地关系结构对应关系分析 | 第43-44页 |
·单因素生态因子价值的测评 | 第44-47页 |
·植被覆盖指数与游憩价值的对应关系 | 第45页 |
·珍稀物种指数与游憩价值的对应关系 | 第45页 |
·地貌指数与游憩价值的对应关系 | 第45-46页 |
·人文指数与游憩价值的对应关系 | 第46页 |
·区位因子与游憩价值的对应关系 | 第46-47页 |
·特殊因子与游憩价值的对应关系 | 第47页 |
·多因素生态因子的综合测评 | 第47-52页 |
·对已开发公园游憩价值的最新评测 | 第49-50页 |
·对尚在开发初期的新公园游憩价值的预测性评测 | 第50-52页 |
6 森林公园生态旅游的深层开发 | 第52-64页 |
·生态旅游概述 | 第52-56页 |
·生态旅游发展的原因 | 第52页 |
·生态旅游评价指标及其判别 | 第52-54页 |
·中国生态旅游概述及存在的问题 | 第54-55页 |
·生态旅游的层次 | 第55-56页 |
·生态旅游深层开发的四级系统模式 | 第56-58页 |
·秦岭北坡深层生态旅游开发概览 | 第58-64页 |
·森林生态旅游辨析 | 第58-59页 |
·森林游憩活动类型 | 第59页 |
·秦岭北坡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实践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59-60页 |
·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和对策 | 第60-64页 |
7 楼观台生态旅游深层开发的案例研究 | 第64-75页 |
·基于人地关系森林公园游憩价值的综合测评 | 第64-66页 |
·区域概况 | 第64-65页 |
·基于人地关系森林公园游憩价值的综合测评 | 第65-66页 |
·森林公园深深层生态旅游开发四级系统模式 | 第66-73页 |
·依据生态学原理和低干扰原则进行科学规划 | 第66-67页 |
·旅游活动的组织向生态旅游的组织方式转变 | 第67-69页 |
·注重科研,完善法规是森林公园健康和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柱 | 第69页 |
·争取社区群众的支持与参与 | 第69-70页 |
·整体系统的可持续性的贯彻 | 第70-73页 |
·生态旅游深层开发与传统旅游的明显区别 | 第73-75页 |
8 讨论与总结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