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 第1-10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二) 对公务员考核理论价值与实践效果关系的认识 | 第8-10页 |
一、公务员考核制度概说 | 第10-16页 |
(一) 公务员考核及考核制度 | 第10页 |
1、什么是公务员考核 | 第10页 |
2、什么是公务员考核制度 | 第10页 |
(二) 考核在公务员制度中的“中枢”地位 | 第10-11页 |
(三) 公务员考核制度的内涵 | 第11-14页 |
1、考核的主体 | 第11-12页 |
2、考核的客体。 | 第12-13页 |
3、考核的内容和标准 | 第13页 |
4、考核的方法、程序 | 第13-14页 |
5、考核的目的和作用 | 第14页 |
(四) 公务员考核的分类 | 第14-16页 |
1、任前考核 | 第14页 |
2、任期考核 | 第14-15页 |
3、特殊考核 | 第15-16页 |
二、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的现状及问题 | 第16-32页 |
(一) 考核主体方面存在问题 | 第16-18页 |
1、公务员考核主体责任不清、失职失误无法追究 | 第16页 |
2、考核人的选择没有针对不同的组织、职位区别对待 | 第16-17页 |
3、与考核主体有关的考核结果误差。 | 第17页 |
4、公务员考核中领导体制运行不畅,致使考核效果不能令人满意 | 第17-18页 |
(二) 考核的客体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18-19页 |
1、现行公务员范围界定的问题 | 第18页 |
2、对非领导职务的考核重视不够 | 第18-19页 |
3、那些考核的客体,同时也代表着考核主体的公务员,总与考核的纯客体——被考核者处于不公平的地位 | 第19页 |
(三) 考核的内容和标准方面存在问题 | 第19-22页 |
1、考核内容过于抽象,缺乏针对性和可比性 | 第20-21页 |
2、考核内容划一,未分类列等。 | 第21-22页 |
(四) 考核的方法和程序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22-25页 |
1、考核方法简单化,不科学 | 第22-23页 |
2、对公务员个人的考核与对所在集体的考核脱节。 | 第23-24页 |
3、程序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异化 | 第24页 |
4、考核程序中民主流于形式,损害了考核的严肃性、公平性和科学性 | 第24-25页 |
(五) 考核结果的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25-27页 |
1、考核等次难以反映实际情况 | 第25-26页 |
2、考核结果使用不当,无法起到激励作用 | 第26-27页 |
3、考核结果只有等次,没有评语 | 第27页 |
4、考核结果反馈不及时,不全面,入档不规范 | 第27页 |
(六) 考核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效果的冲突 | 第27-32页 |
1、考核操作层面 | 第27-28页 |
2、考核结果运用层面 | 第28-32页 |
三、我国公务员考核中产生问题的原因 | 第32-39页 |
(一) 制度及法律层面的原因 | 第32-33页 |
(二) 政府本身的原因 | 第33-34页 |
1、行政工作本身的复杂性 | 第33页 |
2、政府价值取向的问题 | 第33-34页 |
(三) 社会环境层面的原因 | 第34-38页 |
1、政治环境的影响 | 第34-36页 |
2、我国传统文化因素影响。 | 第36-38页 |
(四) 公务员(被考核者)层面的原因 | 第38-39页 |
1、公务员群体中的“官本位”意识 | 第38页 |
2、互惠主义盛行 | 第38页 |
3、公务员价值取向上的困惑 | 第38-39页 |
四、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改革的对策 | 第39-56页 |
(一) 思想层面 | 第39-41页 |
1、深化对公务员考核的认识 | 第39-40页 |
2、要转变观念 | 第40-41页 |
(二) 制度及法律层面 | 第41-44页 |
1、规范公务员管理的范围。 | 第41-42页 |
2、实行分级分类考核制度。 | 第42页 |
3、完善职位分类制度,建立岗位责任制 | 第42-43页 |
4、改进考核的原则 | 第43页 |
5、公务员考核制度的法律构建 | 第43-44页 |
(三) 操作层面 | 第44-56页 |
1、建立以扩大民主为基础的考核主体体系 | 第44-45页 |
2、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内容、标准体系 | 第45-49页 |
3、建立多种手段相结合的考核方法体系 | 第49-51页 |
4、建立民主、公开的考核程序体系 | 第51-52页 |
5、建立以考核结果有效运用为目标的考核结果运用体系 | 第52-54页 |
6、建立以有效监督为目标的考核监督管理体系。 | 第54-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答谢词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