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6页 |
第一章 审前准备程序概述 | 第6-9页 |
一、 审前准备程序的概念及特点 | 第6-7页 |
二、 两种诉讼模式下的审前准备程序 | 第7-9页 |
(一) 当事人主导程序审前准备程序 | 第7页 |
(二) 大陆法系的法官主导型审前准备程序 | 第7-9页 |
第二章 构建我国审前准备程序的必要性 | 第9-18页 |
一、 我国审前准备程序现状分析 | 第9-14页 |
(一) 现行立法对审前准备程序的规定及由此反映出的特点 | 第9-11页 |
(二) 在具体审判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 第11-13页 |
(三) 形成我国目前审前准备程序的原因 | 第13-14页 |
二、 民事审判方式改革对构建审前准备程序的影响 | 第14-18页 |
(一) 民事审前准备方式改革的进程 | 第14-17页 |
(二) 民事审判方式改革对传统民事诉讼结构的冲击 | 第17-18页 |
第三章 构建我国民事审前准备程序的可行性 | 第18-33页 |
一、 构建我国民事审前准备程序的理论准备 | 第18-30页 |
(一) 民事审前准备程序存在的价值分析 | 第18-24页 |
(二) 各国民事审前准备程序的介绍和研究理论的发展 | 第24-30页 |
二、 构建我国民事审前准备程序的制度准备 | 第30-33页 |
(一) 民事诉讼模式的逐渐变革 | 第30-31页 |
(二) 证据失权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 第31-33页 |
第四章 构建我国民事审前准备程序的具体设想 | 第33-40页 |
一、 创建真正意义上的审前准备程序,建立当事人主导型审前准备程序 | 第33页 |
二、 建立审前预备会议制度,进行争点整理 | 第33-34页 |
三、 实行举证时限制度,对证据进行整理 | 第34-36页 |
四、 建立一套适用审前准备程序的具体规则的体系 | 第36-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书目 | 第4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