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2页 |
英文摘要 | 第12-13页 |
1 引言 | 第13-18页 |
·课题来源 | 第13页 |
·研究的指导原则与重要意义 | 第13-15页 |
·水利现代化是垦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 第13-14页 |
·水利现代化是垦区水利自身发展的必然走向 | 第14页 |
·水利现代化是实现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当然途径 | 第14页 |
·水利现代化是垦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保障 | 第14-15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5-17页 |
·经济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 | 第15页 |
·水利现代化与社会经济发展 | 第15-16页 |
·我国水利现代化发展水平 | 第16页 |
·中外水利发展水平的比较 | 第16-17页 |
·水利现代化的基本标准 | 第17页 |
·主要研究范围、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2 现代化内涵及基本特征 | 第18-24页 |
·现代化的内涵 | 第18-19页 |
·我国水利现代化的由来、探索和实践 | 第19-20页 |
·我国水利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 第20-22页 |
·我国推进水利现代化进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 第22-24页 |
3 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 | 第24-32页 |
·基本情况 | 第24-25页 |
·自然条件和资源概况 | 第25-28页 |
·地形地貌 | 第25页 |
·土壤、植被条件 | 第25-26页 |
·气候概况 | 第26-27页 |
·资源条件 | 第27-28页 |
·水资源 | 第27页 |
·土地资源 | 第27-28页 |
·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 | 第28-29页 |
·农业 | 第28页 |
·工业、建筑业 | 第28-29页 |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 | 第29页 |
·人民生活、人口及从业人员 | 第29页 |
·水利工程建设情况 | 第29-31页 |
·水利基本建设项目 | 第30页 |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项目 | 第30-31页 |
·工程效益 | 第31页 |
·水利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1-32页 |
4 水利现代化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 | 第32-38页 |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32页 |
·指标体系的具体建立 | 第32-33页 |
·指标体系评价模型 | 第33-38页 |
·三级指标评价方法 | 第33页 |
·二级指标评价方法 | 第33页 |
·一级指标评价方法 | 第33-38页 |
5 防洪减灾评价指标 | 第38-42页 |
·防洪工程措施评价指标 | 第38-39页 |
·堤防工程 | 第38-39页 |
·水库工程 | 第39页 |
·除涝工程措施评价指标 | 第39-40页 |
·非工程措施评价指标 | 第40页 |
·防洪减灾指标计算 | 第40-42页 |
6 灌溉排水评价指标 | 第42-50页 |
·水土资源平衡 | 第42-44页 |
·黑龙江 | 第42-43页 |
·乌苏里江 | 第43页 |
·松花江 | 第43页 |
·兴凯湖 | 第43-44页 |
·灌溉定额 | 第44-46页 |
·灌溉排水评价指标 | 第46-47页 |
·灌溉排水指标计算 | 第47-50页 |
7 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评价指标 | 第50-61页 |
·水体状况 | 第50-51页 |
·农田护林网 | 第51页 |
·水土保持 | 第51页 |
·水体状况达标率 | 第51-56页 |
·农田林网达标率 | 第56-58页 |
·水土保持达标率 | 第58页 |
·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指标计算 | 第58-61页 |
8 生活用水评价指标 | 第61-63页 |
9 经营管理评价指标 | 第63-70页 |
·管理方法 | 第63-65页 |
·效益评价 | 第65页 |
·垦区信息网络建设 | 第65-66页 |
·管理队伍建设 | 第66-68页 |
·经营管理现代化指标计算 | 第68-70页 |
10 结论与建议 | 第70-75页 |
·总体评价 | 第70-72页 |
·建议 | 第72-75页 |
·组织保障 | 第72页 |
·制度保障 | 第72页 |
·资金保障 | 第72-73页 |
·科技保障 | 第73页 |
·法律保障 | 第73页 |
·机制保障 | 第73-74页 |
·人才保障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论著 | 第77-78页 |
科研情况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作者简介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