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1页 |
第一章 非真实感图形学综述 | 第11-27页 |
1. 1 简介 | 第11-14页 |
1. 2 技术和艺术绘制 | 第14-15页 |
1. 2. 1 技术图的概括与增强 | 第14-15页 |
1. 2. 2 轮廓线的增强 | 第15页 |
1. 3 基于对象的非真实感绘制 | 第15-18页 |
1. 3. 1 曲面纹理填充 | 第15-17页 |
1. 3. 2 定义绘制样式 | 第17-18页 |
1. 3. 3 对象绘制的其它专题 | 第18页 |
1. 4 基于图象的非真实感绘制 | 第18-22页 |
1. 4. 1 图象半色调 | 第19-20页 |
1. 4. 2 二维笔划和特征抽象 | 第20-21页 |
1. 4. 3 图象滤镜 | 第21-22页 |
1. 5 媒质建模和绘图系统 | 第22-24页 |
1. 5. 1 绘图系统中的虚拟媒质 | 第22-23页 |
1. 5. 2 绘画过程中的编辑--基于草图的造型 | 第23-24页 |
1. 6 非真实感绘制的加速手段 | 第24-25页 |
1. 7 非真实感动画 | 第25-27页 |
1. 7. 1 动画建模 | 第25-26页 |
1. 7. 2 形变增强 | 第26页 |
1. 7. 3 帧间连贯性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基于Texture Shader的对象绘制 | 第27-38页 |
2. 1 引言 | 第27-28页 |
2. 2 多重绘制技术 | 第28-31页 |
2. 2. 1 多重绘制的特点 | 第28-29页 |
2. 2. 2 S-Buffer控制的多重绘制 | 第29-30页 |
2. 2. 3 F-Buffer控制的笔势 | 第30-31页 |
2. 3 参数化过程式纹理描述语言 | 第31-34页 |
2. 3. 1 Texture Shader的组成 | 第32-33页 |
2. 3. 2 基于图象空间的绘制 | 第33-34页 |
2. 4 实例 | 第34-36页 |
2. 5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三章 基于图象矩的笔划重构 | 第38-47页 |
3. 1 引言 | 第38-39页 |
3. 2 算法设计 | 第39-43页 |
3. 2. 1 颜料的色彩模型及目标色生成算法 | 第39-40页 |
3. 2. 2 笔划生成及融合算法 | 第40-43页 |
3. 3 系统实现和实验结果 | 第43-46页 |
3. 3. 1 系统实现 | 第43页 |
3. 3. 2 实验结果 | 第43-46页 |
3. 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虚拟毛笔模型 | 第47-66页 |
4. 1 引言 | 第47-48页 |
4. 1. 1 以往模型 | 第47页 |
4. 1. 2 本文模型 | 第47-48页 |
4. 2 参数化笔刷 | 第48-52页 |
4. 2. 1 基本动作 | 第48页 |
4. 2. 2 归一化笔刷参数 | 第48-49页 |
4. 2. 3 痕迹接触模型 | 第49-50页 |
4. 2. 4 参数驱动的模型之间的转换 | 第50-51页 |
4. 2. 5 接触模型的计算 | 第51-52页 |
4. 3 痕迹绘制规则 | 第52-54页 |
4. 3. 1 痕迹包络模型 | 第52-53页 |
4. 3. 2 包络填充 | 第53-54页 |
4. 4 痕迹扩散模型 | 第54-55页 |
4. 4. 1 基本扩散模型 | 第54-55页 |
4. 4. 2 非均匀渗透 | 第55页 |
4. 5 面向效果的模型优化 | 第55-56页 |
4. 6 实现和实例 | 第56-60页 |
4. 6. 1 实现 | 第56-58页 |
4. 6. 2 实例 | 第58-60页 |
4. 7 基于毛笔模型的文字造型 | 第60-64页 |
4. 7. 1 基于轮廓的字体设计 | 第61-62页 |
4. 7. 2 基于虚拟毛笔的书法模型重构 | 第62-63页 |
4. 7. 3 笔划重建和实例 | 第63-64页 |
4. 8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第66-69页 |
5. 1 本文总结 | 第66页 |
5. 2 展望非真实感图形学的未来 | 第66-69页 |
5. 2. 1 现存研究的若干问题 | 第66-67页 |
5. 2. 2 新的研究领域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 | 第78-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