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5页 |
缩略语 | 第15-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26页 |
·端粒 | 第16-20页 |
·端粒的结构 | 第16-18页 |
·端粒的功能 | 第18-19页 |
·端粒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端粒酶(TELOMERASE) | 第20-26页 |
·端粒酶的发现 | 第20-21页 |
·端粒酶的结构 | 第21-22页 |
·端粒酶活性的调控 | 第22-23页 |
·端粒酶活性的测定 | 第23页 |
·端粒酶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聚乙二醇(PEG)对端粒酶提取的影响 | 第25-26页 |
第二章 西兰花端粒酶分离技术的建立 | 第26-40页 |
·实验材料和试剂 | 第26页 |
·材料 | 第26页 |
·试剂 | 第26页 |
·实验方法 | 第26-35页 |
·西兰花花蕾的端粒酶提取 | 第26-27页 |
·端粒酶提取液中总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27-28页 |
·酶促反应及产物回收 | 第28-29页 |
·制备接头 | 第29页 |
·连接反应 | 第29页 |
·PCR 反应 | 第29-30页 |
·Total RNA 的提取 | 第30-31页 |
·RNA 连接反应 | 第31页 |
·回收连接产物 | 第31页 |
·RT-PCR 反应 | 第31-33页 |
·电泳分析并回收目的片段 | 第33-34页 |
·目的片段进行分子克隆 | 第34-3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5-39页 |
·不同分子量 PEG 沉降端粒酶的最佳转速 | 第35-36页 |
·最优 PEG 分子量 | 第36-37页 |
·酶促反应中对酶量的优化 | 第37-38页 |
·不同浓度的 PEG 6000 提取的端粒酶活性比较 | 第38-39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39-40页 |
第三章 水稻愈伤组织端粒酶活性新型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40-48页 |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40页 |
·材料 | 第40页 |
·实验方法 | 第40-45页 |
·水稻愈伤组织端粒酶蛋白的提取 | 第40-41页 |
·水稻愈伤组织端粒酶蛋白含量测定 | 第41页 |
·水稻愈伤组织酶促反应 | 第41页 |
·回收酶促反应产物 | 第41页 |
·酶促反应产物 ssDNA 的测定 | 第41-42页 |
·水稻愈伤组织 Total RNA 的提取 | 第42页 |
·除去水稻愈伤组织 Total RNA 中的基因组 DNA | 第42页 |
·RNA 连接反应 | 第42-43页 |
·回收 RNA 连接反应产物 | 第43页 |
·RT-PCR 反应 | 第43-45页 |
·电泳分析并回收目的片段 | 第45页 |
·对目的片段进行分子克隆 | 第45页 |
·结果及分析 | 第45-47页 |
·水稻愈伤组织端粒酶提取液中蛋白含量 | 第45-46页 |
·水稻愈伤组织端粒酶酶促反应 ssDNA 的含量 | 第46-47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47-48页 |
第四章 水稻幼穗端粒酶 RNA 模板候选序列克隆 | 第48-58页 |
·实验材料和试剂 | 第48页 |
·材料 | 第48页 |
·试剂 | 第48页 |
·实验方法 | 第48-53页 |
·水稻幼穗端粒酶蛋白的提取 | 第48页 |
·水稻幼穗端粒酶提取液中总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48-49页 |
·酶促反应 | 第49页 |
·回收酶促反应产物 | 第49页 |
·测定回收产物 DNA 含量 | 第49页 |
·水稻幼穗 Total RNA 的提取 | 第49-50页 |
·除去 Total RNA 中的基因组 DNA | 第50页 |
·RNA 连接反应 | 第50页 |
·回收 RNA 连接反应产物 | 第50页 |
·RT-PCR 反应 | 第50-52页 |
·电泳分析并回收目的片段 | 第52页 |
·对目的片段进行分子克隆 | 第52-53页 |
·结果及分析 | 第53-57页 |
·水稻幼穗端粒酶提取液蛋白含量测定 | 第53-54页 |
·水稻幼穗端粒酶酶促反应 ssDNA 含量测定 | 第54-55页 |
·水稻幼穗端粒酶 RNA 模板的扩增 | 第55-56页 |
·水稻幼穗端粒酶 RNA 模板扩增序列的分析 | 第56-57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57-58页 |
全文小结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附录:学位论文发表情况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