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

产融结合研究

1. 导论第1-10页
 1.1 选题背景与意图第8页
 1.2 产融结合研究范围的界定第8-9页
 1.3 产融结合与银企关系第9-10页
2. 产融结合的理论分析第10-21页
 2.1 产融结合产生的内在动因第11-17页
  2.1.1 产融结合与银行资金循环第11-12页
  2.1.2 产融结合与信息不对称第12-13页
  2.1.3 产融结合与交易费用第13-15页
  2.1.4 产融结合与协同效应第15-17页
 2.2 产融结合的实现方式第17-19页
 2.3 产融结合与垄断第19-20页
 2.4 产融结合与金融风险第20-21页
3. 产融结合模式分析第21-35页
 3.1 特征分析第21-28页
  3.1.1 美国市场主导型产融结合模式第21-24页
  3.1.2 日本主银行制产融结合模式第24-27页
  3.1.3 德国全能银行制产融结合模式第27-28页
 3.2 经济绩效分析第28-32页
  3.2.1 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第28-29页
  3.2.2 国际竞争能力第29-31页
  3.2.3 结构调整能力第31-32页
 3.3 产融结合模式评论第32-33页
 3.4 产融结合模式演变趋势第33-35页
4. 中国产融结合的现实考察与模式选择第35-43页
 4.1 中国产融结合的历史与现状第35-38页
  4.1.1 产业资本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参股控股第36-37页
  4.1.2 金融机构向企业参股控股第37-38页
  4.1.3 产业资本向银行参股控股第38页
 4.2 中国产融结合的特点第38-39页
 4.3 国外产融结合对中国的启示第39-40页
 4.4 中国产融结合模式的选择第40-43页
  4.4.1 产融结合模式的生成机理——一个制度变迁模型第40-41页
  4.4.2 中国产融结合模式的选择第41-43页
5. 推进中国产融结合的基本构想第43-49页
 5.1 推进中国产融结合的制度条件第43-44页
 5.2 推进中国产融结合的思路第44-47页
  5.2.1 中国产融结合的次序安排第44-45页
  5.2.2 推进中国产融结合的具体思路第45-47页
 5.3 当前中国产融结合方式的一种选择第47-49页
注释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4页
后记第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慢性肾炎中医证型与LCAT、HDL亚组分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下一篇:数字水印算法研究及在图像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