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化学纤维工业论文--无机纤维论文

耐超高温碳化硅纤维新型先驱体研究及纤维制备

缩略语表第1-10页
中文摘要第10-12页
英文摘要第12-14页
论文插图第14-19页
论文表格第19-21页
第一章 绪论第21-46页
 §1.1 先驱体法制备SiC纤维介绍第21-23页
  1.1.1 高性能细直径连续SiC纤维第21-22页
  1.1.2 先驱体法制备SiC纤维的基本原理和优点第22-23页
 §1.2 制备高性能SiC纤维的关键—先驱体第23-30页
  1.2.1 先驱体的合成方法和性质第23-26页
  1.2.2 SiC纤维先驱体设计与合成原则第26-30页
 §1.3 SiC纤维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第30-32页
  1.3.1 主要生产厂家、产品及性能第30-31页
  1.3.2 存在的主要问题第31-32页
 §1.4 SiC纤维发展方向与耐超高温SiC纤维第32-37页
  1.4.1 合成新型先驱体第32-34页
  1.4.2 采用干法纺丝第34页
  1.4.3 改进交联工艺第34-35页
  1.4.4 改变烧成气氛第35页
  1.4.5 添加烧结助剂,采取高温烧结第35-37页
 §1.5 论文设计思路第37-39页
  1.5.1 由聚铝碳硅烷(PACS)制备SiC(Al)纤维第38页
  1.5.2 由BN-PCS-PMS杂化先驱体制备SiC(BN)纤维第38-39页
 §1.6 论文研究内容及课题来源第39-42页
  1.6.1 SiC纤维先驱体合成方法研究第39-40页
  1.6.2 SiC纤维先驱体合成反应机理、结构和性质研究第40页
  1.6.3 SiC纤维制备工艺研究第40-41页
  1.6.4 SiC纤维的高温稳定性及其与组成和结构的关系第41-42页
  1.6.5 课题来源第42页
 参考文献第42-46页
第二章 实验及表征方法第46-59页
 §2.1 实验原材料及试剂第46-47页
 §2.2 先驱体合成第47-52页
  2.2.1 PSCS和PCS的合成第47-48页
  2.2.2 PMS的合成及稳定化处理第48-50页
  2.2.3 Borazine的合成及其聚合物(PBN)的制备第50-51页
  2.2.4 PACS的合成第51页
  2.2.5 BN-PCS-PMS杂化先驱体合成第51-52页
 §2.3 陶瓷纤维的制备第52-53页
  2.3.1 纺丝(Spinning)第52页
  2.3.2 先驱体纤维交联(Curing)第52页
  2.3.3 烧成(Pyrolysis)第52-53页
  2.3.4 高温烧结(Sintering)第53页
 §2.4 表征方法第53-58页
  2.4.1 结构表征方法第53-55页
  2.4.2 组成分析方法第55-57页
  2.4.3 性能表征方法第57-58页
  2.4.4 其它表征方法第58页
 参考文献第58-59页
第三章 PACS先驱体合成、结构、性质及反应机理第59-77页
 §3.1 原料的筛选第59-68页
  3.1.1 含铝化合物的筛选第60-61页
  3.1.2 对PDMS/PCS/PSCS的挑选第61-62页
  3.1.3 对原料PSCS的研究第62-68页
 §3.2 PACS的合成反应机理及先驱体性质第68-74页
 §3.3 本章小结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77页
第四章 BN-PCS-PMS合成、性质、结构及反应机理第77-121页
 §4.1 Borazine及PBN的合成与性质第79-82页
 §4.2 BN-PCS的合成、性质与反应机理第82-89页
  4.2.1 BN-PCS的合成和性质第82-84页
  4.2.2 BN-PCS的结构和反应机理研究第84-89页
 §4.3 PMS合成和稳定化处理第89-91页
 §4.4 BN-PMS的合成和性质第91-94页
 §4.5 BN-PMS的结构与反应机理研究第94-114页
  4.5.1 Si原子的化学环境变化第94-98页
  4.5.2 C原子的化学环境研究第98-100页
  4.5.3 H原子的化学环境变化第100-102页
  4.5.4 N原子的化学环境变化第102-103页
  4.5.5 反应前后PMS电子离域效应的变化第103-105页
  4.5.6 Borazine加入量对反应的影响第105-108页
  4.5.7 PMS与Borazine的反应副产物研究第108-110页
  4.5.8 PMS与Borazine的反应机理研究第110-114页
 §4.6 BN-PCS-PMS杂化先驱体的合成和性质第114-118页
 §4.7 本章小结第118-119页
 参考文献第119-121页
第五章 陶瓷纤维制备工艺研究第121-135页
 §5.1 PACS体系第121-127页
  5.1.1 合成工艺研究第122-124页
  5.1.2 纺丝工艺研究第124-125页
  5.1.3 交联工艺研究第125-127页
 §5.2 BN-PCS-PMS体系第127-133页
  5.2.1 合成工艺研究第128-131页
  5.2.2 拔丝工艺研究第131页
  5.2.3 交联工艺研究第131-133页
 §5.3 本章小结第133页
 参考文献第133-135页
第六章 SiC纤维的高温稳定性及其与组成、结构的关系第135-159页
 §6.1 陶瓷纤维的组成和结构第135-146页
  6.1.1 SiC(Al)纤维第135-143页
  6.1.2 SiC(BN)纤维第143-146页
 §6.2 纤维的抗拉强度及影响因素分析第146-150页
  6.2.1 纤维的直径第147-148页
  6.2.2 孔洞和裂纹等缺陷的大小及分布第148-149页
  6.2.3 SiC晶粒尺寸大小第149-150页
 §6.3 陶瓷纤维的高温稳定性及其与结构的关系第150-156页
  6.3.1 陶瓷纤维的抗拉强度的高温稳定性第150-151页
  6.3.2 陶瓷纤维的表面形貌第151页
  6.3.3 氧含量对陶瓷纤维高温稳定性的影响第151-153页
  6.3.4 晶粒增长对陶瓷纤维高温稳定性的影响第153-154页
  6.3.5 陶瓷纤维的高温抗蠕变性能与组成和结构的关系第154-156页
 §6.4 本章小结第156-157页
 参考文献第157-159页
第七章 结论第159-16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第161-162页
致谢第162页

论文共1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宜兴北海封头有限公司设备管理对策研究
下一篇: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CDMA营销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