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2页 |
一、 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1. 甘蓝型黄籽油菜的发现 | 第12页 |
2. 甘蓝型黄籽油菜的特点 | 第12-13页 |
2.1 甘蓝型黄籽油菜的粒色 | 第12页 |
2.2 种皮色泽与含油量的关系 | 第12-13页 |
2.3 甘蓝型黄籽油菜自交的遗传效应 | 第13页 |
2.4 黄籽粒色的变化过程 | 第13页 |
3. 甘蓝型黄籽油菜的来源 | 第13-14页 |
4. 甘蓝型黄籽油菜种皮色泽的遗传 | 第14-15页 |
5. 环境条件对甘蓝型油菜粒色的影响 | 第15页 |
6. 环境对油菜含油量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第15-18页 |
6.1 环境对油菜种子含油量的影响 | 第15-18页 |
6.2 环境对油菜种子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第18页 |
7. 结语 | 第18-19页 |
二、 引言 | 第19-21页 |
三、 材料与方法 | 第21-25页 |
1.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 第21-23页 |
1.1 地理位置对甘蓝型黄籽油菜粒色的影响 | 第21页 |
1.2 密度、氮素、磷素、钾素对甘蓝型黄籽油菜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 | 第21页 |
1.3 甘蓝型黄籽油菜不同基因型黄籽度及主要品质性状的稳定性研究 | 第21-22页 |
1.4 密度、播期、收获期对甘蓝型黄籽油菜粒色及其相关品质性状的影响 | 第22页 |
1.5 植物活性物质对甘蓝型黄籽油菜粒色及其相关品质性状的影响 | 第22页 |
1.6 几种激素对甘蓝型黄籽油菜粒色及其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 | 第22页 |
1.7 干燥方式对甘蓝型黄籽油菜粒色及其相关品质性状的影响 | 第22-23页 |
2. 品质性状测试 | 第23页 |
2.1 测试项目 | 第23页 |
2.2 测试方法 | 第23页 |
3. 统计分析方法 | 第23-25页 |
3.1 统计软件 | 第23页 |
3.2 方差分析 | 第23-24页 |
3.3 AMMI模型 | 第24-25页 |
四、 结果与分析 | 第25-58页 |
1. 地理位置对甘蓝型黄籽油菜粒色的影响 | 第25-26页 |
2. 密度、氮、磷、钾营养元素对甘蓝型黄籽油菜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 | 第26-34页 |
2.1 对种子含油量的影响 | 第26-30页 |
2.2 对胚含油量的影响 | 第30-31页 |
2.3 对皮壳含油量的影响 | 第31-33页 |
2.4 对胚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第33-34页 |
3. 基因型、氮素、密度对甘蓝型黄籽油菜粒色及其相关品质性状的影响 | 第34-38页 |
3.1 供试基因型的品质性状 | 第34-35页 |
3.2 基因型、氮素、密度对甘蓝型黄籽油菜粒色及其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 | 第35页 |
3.3 甘蓝型黄籽油菜不同基因型品质性状在不同密度下的差异 | 第35-38页 |
3.4 施氮对甘蓝型黄籽油菜不同基因型品质性状的影响 | 第38页 |
4. 利用AMMI模型研究甘蓝型黄籽油菜不同基因型黄籽度及主要品质性状的稳定性 | 第38-46页 |
4.1 基因型的黄籽度稳定性分析 | 第38-42页 |
4.2 基因型的种子含油量稳定性分析 | 第42-44页 |
4.3 基因型的胚蛋白质含量稳定性分析 | 第44-46页 |
4.4 线性回归分析与AMMI模型分析的比较 | 第46页 |
5. 密度、播期、收获期对甘蓝型黄籽油菜粒色及其相关品质性状的影响 | 第46-54页 |
5.1 供试甘蓝型黄籽油菜基因型GH01的品质状况 | 第46-47页 |
5.2 密度、播期对甘蓝型黄籽油菜品质性状影响的方差分析 | 第47-48页 |
5.3 不同密度、播期下甘蓝型黄籽油菜品质性状的变化 | 第48-51页 |
5.4 密度、播期互作对甘蓝型黄籽油菜基因型GH01黄籽度和皮壳纤维素含量的影响 | 第51-52页 |
5.5 甘蓝型黄籽油菜基因型GH01各主要品质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 第52-53页 |
5.6 不同收获期对甘蓝型黄籽油菜粒色及其相关品质性状的影响 | 第53-54页 |
6. 植物增产调节剂(JM)和基因活化剂(JH)对甘蓝型黄籽油菜粒色及其相关品质性状的影响 | 第54-55页 |
6.1 对种子含油量的影响 | 第54页 |
6.2 对胚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 | 第54-55页 |
6.3 对皮壳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 | 第55页 |
7. 增克素对甘蓝型黄籽油菜粒色及其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 | 第55-56页 |
7.1 对黄籽度及种子含油量的影响 | 第55-56页 |
7.2 对胚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 | 第56页 |
7.3 皮壳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 | 第56页 |
8. 外源激素对甘蓝型黄籽油菜粒色及其相关品质性状的影响 | 第56-57页 |
8.1 对粒色及种子含油量的影响 | 第56页 |
8.2 对胚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 | 第56-57页 |
8.3 对皮壳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 | 第57页 |
9. 干燥方式对甘蓝型黄籽油菜粒色及相关品质性状的影响 | 第57-58页 |
9.1 对粒色的影响 | 第57页 |
9.2 对其它品质性状的影响 | 第57-58页 |
五、 讨论 | 第58-65页 |
1. 影响甘蓝型黄籽油菜粒色的主要环境因素 | 第58-59页 |
1.1 地理位置 | 第58页 |
1.2 农艺措施 | 第58-59页 |
2. 外界环境条件对甘蓝型黄籽油菜其它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 | 第59-61页 |
2.1 对种子含油量的影响 | 第59-60页 |
2.2 对胚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第60-61页 |
2.3 对皮壳相关品质性状的影响 | 第61页 |
3. 甘蓝型黄籽油菜主要品质性状的化学调控 | 第61-62页 |
4. 甘蓝型黄籽油菜同一基因型各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62-63页 |
5. 利用AMMI模型研究不同基因型甘蓝型黄籽油菜主要品质性状的稳定性 | 第63-65页 |
六、 主要结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缩略词表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