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光催化氧化技术的发展概况 | 第12-13页 |
1.2 光催化氧化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13-16页 |
1.2.1 有机污染物废水的处理 | 第14-15页 |
1.2.2 无机污染物废水的处理 | 第15-16页 |
1.3 有机废水处理技术的发展现状 | 第16-20页 |
1.3.1 生物处理技术 | 第17-18页 |
1.3.2 物理化学处理技术 | 第18页 |
1.3.3 化学处理技术 | 第18-20页 |
1.4 光催化氧化技术处理有机废水 | 第20-21页 |
1.5 选题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光催化剂的筛选试验研究 | 第23-34页 |
2.1 实验部分 | 第23-27页 |
2.1.1 实验药品与主要仪器 | 第23-24页 |
2.1.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4-26页 |
2.1.2.1 超细二氧化锆微粒的制备 | 第24-25页 |
2.1.2.2 金属复合氧化物CoFe_2O_4微粒的制备 | 第25-26页 |
2.1.3 实验装置 | 第26页 |
2.1.4 实验方法 | 第26页 |
2.1.5 分析方法 | 第26-27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27-33页 |
2.2.1 苯酚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7-28页 |
2.2.2 金属复合氧化物对苯酚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28-31页 |
2.2.2.1 不同焙烧温度的金属复合氧化物的影响 | 第28-29页 |
2.2.2.2 不同金属复合氧化物的影响 | 第29-31页 |
2.2.3 二氧化锆对苯酚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31页 |
2.2.4 二氧化钛晶型对苯酚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31-32页 |
2.2.5 光照时间对苯酚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32-33页 |
2.3 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光催化氧化处理模拟有机废水的试验研究 | 第34-47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34-36页 |
3.1.1 实验药品和主要仪器 | 第34-35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35页 |
3.1.3 分析方法 | 第35-36页 |
3.1.4 二氧化钛超细微粉的制备 | 第36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36-45页 |
3.2.1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6-37页 |
3.2.1.1 苯酚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7页 |
3.2.1.2 甲基橙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7页 |
3.2.2 催化剂投加量的影响 | 第37-38页 |
3.2.3 光催化剂的影响 | 第38-39页 |
3.2.4 光照强度的影响 | 第39-40页 |
3.2.5 溶液初始pH值的影响 | 第40-41页 |
3.2.6 溶液初始浓度的影响 | 第41页 |
3.2.7 氧化剂的影响 | 第41-42页 |
3.2.8 催化剂焙烧温度的影响 | 第42-44页 |
3.2.9 催化剂焙烧时间的影响 | 第44-45页 |
3.2.10 光照时间的影响 | 第45页 |
3.3 小结 | 第45-47页 |
第四章 光催化氧化降解有机污染物机理 | 第47-53页 |
4.1 半导体光催化作用机理 | 第47-49页 |
4.2 有机污染物的氧化降解机理 | 第49-53页 |
4.2.1 脂肪族氧化机理 | 第49-50页 |
4.2.2 芳香族氧化机理 | 第50-53页 |
第五章 光催化氧化法处理实际印染废水的研究 | 第53-67页 |
5.1 实验部分 | 第54-55页 |
5.1.1 实验药品与主要仪器 | 第54页 |
5.1.2 实验方法 | 第54-55页 |
5.1.3 分析方法 | 第55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55-61页 |
5.2.1 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55-56页 |
5.2.2 催化剂加入量的影响 | 第56页 |
5.2.3 催化剂焙烧温度的影响 | 第56-57页 |
5.2.4 催化剂焙烧时间的影响 | 第57页 |
5.2.5 光照时间的影响 | 第57-58页 |
5.2.6 初始pH值的影响 | 第58-59页 |
5.2.7 印染废水浓度的影响 | 第59-60页 |
5.2.8 光照强度的影响 | 第60页 |
5.2.9 外加氧化剂的影响 | 第60-61页 |
5.2.10 光催化剂的影响 | 第61页 |
5.3 光催化氧化处理的最佳工艺条件 | 第61-65页 |
5.4 小结 | 第65-67页 |
第六章 光催化氧化降解反应动力学试验研究 | 第67-74页 |
6.1 实验部分 | 第67-68页 |
6.1.1 实验药品和主要仪器 | 第67页 |
6.1.2 实验装置 | 第67-68页 |
6.1.3 实验方法 | 第68页 |
6.1.4 分析方法 | 第68页 |
6.2 结果与讨论 | 第68-73页 |
6.3 小结 | 第73-74页 |
结论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
附录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