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核不育基因Ms2的分子标记
致谢 | 第1-7页 |
缩写词表 | 第7-8页 |
中文摘要 | 第8-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Introduction) | 第11-25页 |
1 太谷核不育小麦的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1.1 太谷核不育小麦的发现 | 第11页 |
1.2 太谷核不育小麦不育性的遗传控制 | 第11-12页 |
1.3 太谷核不育小麦的生理生化研究 | 第12页 |
1.4 附加性状标记--矮败小麦 | 第12-13页 |
2 矮败小麦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2.1 矮败小麦的遗传 | 第13页 |
2.2 矮败小麦的特点 | 第13-14页 |
2.2.1 标记性状理想 | 第14页 |
2.2.2 赤霉酸反应不敏感 | 第14页 |
2.3 矮败型特异种质创制 | 第14-16页 |
2.3.1 矮败中国春phlb突变体 | 第14-15页 |
2.3.2 矮败八倍体小黑麦 | 第15页 |
2.3.3 中国春株高、育性近等基因系 | 第15-16页 |
2.4 矮败小麦的应用 | 第16-17页 |
2.4.1 育种工具 | 第16页 |
2.4.2 杂优利用 | 第16-17页 |
2.4.3 基础研究 | 第17页 |
2.4.3.1 生理生化研究 | 第17页 |
2.4.3.2 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17页 |
3 主要分子标记技术 | 第17-23页 |
3.1 RFLP | 第18页 |
3.2 RAPD | 第18-19页 |
3.3 SSR | 第19-21页 |
3.4 AFLP | 第21-22页 |
3.5 几种分子标记的比较 | 第22-23页 |
4 标记辅助选择(MAS)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小麦显性核不育基因Ms2的分子标记 | 第25-52页 |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5-26页 |
2 供试材料(Materials) | 第26页 |
3 方法(Methods) | 第26-34页 |
3.1 赤霉酸反应 | 第26页 |
3.2 田间鉴定 | 第26页 |
3.3 基因组DNA提取 | 第26-27页 |
3.4 BSA分池 | 第27页 |
3.5 SSR反应程序 | 第27-29页 |
3.6 AFLP银染检测实验程序 | 第29-33页 |
3.7 连锁分析 | 第33-34页 |
4 结果分析(Results) | 第34-46页 |
4.1 DSCS回交群体的分离 | 第34页 |
4.2 MSCS回交群体的分离 | 第34-38页 |
4.3 Ms2的SSR分析 | 第38页 |
4.4 Ms2的AFLP分析 | 第38-46页 |
4.4.1 NILs的分子检测 | 第38-40页 |
4.4.2 多态性引物的筛选 | 第40-41页 |
4.4.3 NILs分离群体的AFLP分析 | 第41-46页 |
5 讨论(Discussions) | 第46-52页 |
5.1 近等基因系(NILs)的分子检测 | 第46页 |
5.2 与不育基因Ms2连锁的分子标记分析 | 第46-48页 |
5.3 几种分子标记方法在实验中的对比 | 第48-49页 |
5.4 AFLP技术操作中的几点体会 | 第49-52页 |
结论(Conclusions)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第53-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