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8页 |
·工业微生物制药技术概述 | 第11-14页 |
·菌种的获得 | 第11-12页 |
·高产菌株的选育 | 第12页 |
·菌种保藏技术 | 第12-13页 |
·发酵工艺条件的确定 | 第13页 |
·发酵产物的分离提取 | 第13-14页 |
·截短侧耳素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截短侧耳素简介 | 第14页 |
·截短侧耳素的结构与活性 | 第14-16页 |
·截短侧耳素产生菌及其选育 | 第16-17页 |
·截短侧耳素的发酵 | 第17-18页 |
·截短侧耳素的提取 | 第18-19页 |
·重离子辐照微生物育种 | 第19-22页 |
·重离子加速器与重离子束概述 | 第19-21页 |
·重离子辐照在微生物育种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微生物发酵过程优化与响应面法实验设计 | 第22-24页 |
·高通量技术与微生物筛选 | 第24-27页 |
·高通量技术概述 | 第24-25页 |
·高通量技术在微生物育种中的应用 | 第25-27页 |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意义 | 第27-28页 |
第2章 重离子辐照诱变截短侧耳素产生菌 | 第28-3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8-30页 |
·菌种 | 第28页 |
·仪器 | 第28页 |
·培养基与培养方法 | 第28-29页 |
·辐照样品的处理 | 第29页 |
·辐照方法及剂量的选择 | 第29页 |
·菌种的保藏 | 第29页 |
·辐照诱变后致死率和致死剂量的确定 | 第29页 |
·截短侧耳素含量测定方法 | 第29-3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0-33页 |
·贯穿辐照截短侧耳素产生菌的致死率 | 第30-31页 |
·注入辐照截短侧耳素产生菌的致死率与致死剂量 | 第31页 |
·注入辐照后存活菌株的正突变率 | 第31-32页 |
·注入辐照诱变高产菌株的筛选 | 第32-33页 |
·讨论 | 第33-34页 |
第3章 截短侧耳素产生菌发酵条件的响应面法优化 | 第3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4页 |
·菌种 | 第34页 |
·培养基配方 | 第34页 |
·仪器 | 第34页 |
·产量分析方法 | 第34-3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5页 |
·主要影响因素的确定 | 第35-37页 |
·最佳发酵培养基的确定 | 第37-39页 |
·优化培养基的验证 | 第39-40页 |
·讨论 | 第39-40页 |
第4章 截短侧耳素高产菌高通量筛选方法的建立 | 第40-5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0-42页 |
·菌种与培养 | 第40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40-41页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发酵液中截短侧耳素的含量 | 第41页 |
·特征波长的确定 | 第41-42页 |
·高通量测定方法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2页 |
·常规发酵方法中发酵产物的提取与截短侧耳素含量的测定 | 第42页 |
·高通量固体发酵方法中发酵产物的提取与截短侧耳素含量的测定 | 第42页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4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2-49页 |
·高效液相色谱法中截短侧耳素标准曲线的绘制结果 | 第42-43页 |
·Clitopilus passeckerianus 高通量固体发酵与常规发酵的比较 | 第43-44页 |
·紫外检测方法特征波长 | 第44-45页 |
·高通量检测方法的标准曲线 | 第45页 |
·高通量检测方法的精密度 | 第45-46页 |
·高通量检测与常规检测的比较 | 第46-47页 |
·高通量筛选与常规筛选的比较 | 第47-49页 |
·高产菌株产量的稳定性 | 第49页 |
·讨论 | 第49-5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附录(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