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舞蹈论文--中国舞蹈、舞剧论文--各种舞蹈论文--民间舞蹈、民族舞蹈论文

功修、祭仪、节庆中旋跳的舞蹈--新疆维吾尔族萨玛舞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13页
导论第13-30页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第13-16页
  一、问题提出的原因第13-15页
  二、问题提出的价值第15-16页
 第二节 相关研究动态第16-22页
  一、萨玛舞起源研究第17-18页
  二、萨玛舞类型研究第18-19页
  三、萨玛舞仪式研究第19-20页
  四、萨玛舞动态研究第20-22页
 第三节 理论与方法第22-28页
  一、研究视角第22-23页
  二、研究理论第23-26页
   (一) 生态人类学理论第23页
   (二) 共时性研究理论第23-24页
   (三) 仪式研究理论第24-25页
   (四) 政治文化理论第25-26页
  三、研究方法第26-28页
   (一) 历史文献研究方法第26-27页
   (二) 实地调查法第27页
   (三) 身体语言研究法第27-28页
 第四节 内容与结构第28-30页
第一章 萨玛舞的概念及存在环境解读第30-78页
 第一节 萨玛舞的概念第30-49页
  一、国内资料概念论述第30-33页
  二、国外资料概念阐释第33-37页
  三、资料中引发的问题分析第37-49页
   (一) 不同的起源说第37-40页
   (二) 不同的分类第40-44页
   (三) 不同起源说、分类引发的思考第44-49页
    1、是否只能有一种起源第44-45页
    2、是否只有一套动作第45-47页
    3、是否只有一个类别第47-49页
 第二节 萨玛舞存在环境解读第49-69页
  一、舞蹈的地理历史分布第49-53页
  二、存在环境的生产生计方式第53-56页
  三、存在环境的族群构成第56-58页
  四、存在环境的宗教信仰第58-61页
  五、存在环境的社会文化习俗第61-69页
   (一) 伊斯兰教为主体的生活形态第61-63页
   (二) 其他文化映衬的地域特色第63-66页
   (三) 欢歌乐舞的民风民俗第66-69页
 第三节 存在环境对萨玛舞的影响第69-78页
  一、特殊的地理生态容易发生文化的融合第69-71页
  二、你来我往的生计方式利于文化的互动第71-73页
  三、复合杂糅的艺术文化特征第73-75页
  四、萨玛舞文化特征推演第75-78页
第二章 萨玛舞萨满教文化起源说内因分析第78-117页
 第一节 萨满教起源说的主张第78-81页
 第二节 新疆维吾尔族萨满教的历史遗风第81-104页
  一、萨满教的特征梗概第81-84页
   (一) "萨满"一词的概念解析第81-82页
   (二) 萨满教的性质第82-83页
   (三) 萨满的职能特征第83-84页
  二、维吾尔民族早期萨满教信仰的历史考证第84-86页
  三、维吾尔族伊斯兰化后萨满教的民间遗存第86-97页
   (一) 相关史料的记载第86-95页
    1、精灵崇拜第86-87页
    2、腾格里天的崇拜第87-89页
    3、太阳崇拜第89页
    4、神木崇拜第89-92页
    5、山神崇拜第92-93页
    6、祖先崇拜第93页
    7、动物崇拜第93-95页
   (二) 国外学者的研究第95-97页
  四、仍在传承的维吾尔族萨满教歌舞跳神仪式"匹尔"第97-104页
   (一) 匹尔的仪式流程第98-102页
    1、拜神请巴赫西(萨满)第99页
    2、布置神堂第99页
    3、请神第99-100页
    4、跳神第100-101页
    5、栓鬼第101页
    6、烧鬼除秽第101页
    7、送神第101-102页
   (二) 匹尔的音乐与舞蹈动态第102-104页
 第三节 萨玛舞与萨满教文化承接考证第104-117页
  一、称谓、书写的不统一导致文化承接的联想第104-105页
  二、文化实践者身份的不确定容易引发联系第105-107页
  三、苏非派文化兼容性特征使联想变为可能第107-110页
  四、舞蹈功能的相似性成为文化承接的有力论据第110-117页
   (一) 萨满教的出神附体第110-112页
   (二) 苏非派的人主合一第112-114页
   (三) 舞蹈功能的相似性支撑萨满教起源说的合理性第114-117页
第三章 萨玛舞伊斯兰苏非派文化影响追溯第117-157页
 第一节 伊斯兰苏非派起源说的主张第117-119页
 第二节 伊斯兰苏非派对新疆维吾尔族宗教信仰的影响第119-142页
  一、伊斯兰苏非派概述第119-131页
   (一) 神秘主义的特质第119-121页
   (二) 伊斯兰神秘主义"苏非"第121-131页
    1、苏非的概念第121-122页
    2、苏非派形成的历史原因第122-123页
    3、苏非派的教义第123-124页
    4、苏非派的教团组织第124-126页
    5、苏非派的修炼道路第126-131页
  二、新疆伊斯兰苏非派的传入第131-137页
   (一) 伊斯兰苏非派传入的原因第131-132页
   (二) 伊斯兰苏非派传入的进程第132-137页
  三、新疆伊斯兰依禅派的特征第137-142页
   (一) 依禅派的概念第137-139页
   (二) 依禅派传入的时间及原因考证第139-140页
   (三) 依禅派的修行第140-142页
 第三节 萨玛舞的伊斯兰苏非派文化影响追溯第142-157页
  一、萨玛舞起源的时间考证第142-148页
  二、高声赞念、舞蹈的苏非教团第148-150页
  三、毛拉维教团的"萨玛舞"第150-153页
  四、萨玛舞的传播与实践者德尔维希(阿希克)第153-157页
第四章 "萨满"与"萨玛"及不同教团萨玛舞比较研究第157-185页
 第一节 "出神附体"与"人主合一第158-164页
 第二节 萨满与萨玛"旋转"的内涵解析第164-170页
  一、生理、技术层面解析第164-166页
  二、文化意义层面阐释第166-170页
 第三节 萨满与萨玛神秘法力张显比较第170-174页
 第四节 不同场景、教团萨玛舞动态比较及萨玛舞起源说反思第174-185页
  一、不同场景、教团萨玛舞动态比较第174-180页
   (一) 艾提尕清真寺萨玛舞第175-176页
   (二) 契斯提耶教团萨玛舞第176页
   (三) 哲合林耶教团萨玛舞第176-177页
   (四) 巴基斯坦拉合尔苏非教团的萨玛舞第177-178页
   (五) 毛拉维教团萨玛舞第178-179页
   (六) 里法依教团的萨玛舞第179-180页
  二、萨玛舞起源说的反思第180-185页
第五章 "罕尼卡"宗教功修仪式中的萨玛舞第185-226页
 第一节 "罕尼卡"宗教功修仪式中萨玛舞的结构第187-205页
  一、"罕尼卡"功修仪式中萨玛舞展演的时间和空间第187-191页
   (一) "罕尼卡"萨玛舞展演的时间第187-188页
   (二) "罕尼卡"萨玛舞展演的空间第188-191页
  二、"罕尼卡"功修仪式中萨玛舞展演的主体和行为第191-200页
   (一) "罕尼卡"萨玛舞展演的主体第191-193页
   (二) "罕尼卡"萨玛舞展演的行为第193-198页
   (三) "罕尼卡"萨玛舞的舞蹈动态第198-200页
    1、不同教团萨玛舞动态归纳第198-199页
    2、莎车铁热巴格罕尼卡萨玛舞的动态第199-200页
  三、"罕尼卡"功修仪式中萨玛舞展演的声音和语言第200-205页
   (一) 仪式中萨玛舞展演的音乐第200-203页
   (二) 仪式中萨玛舞展演中的语言第203-205页
 第二节 "罕尼卡"宗教功修仪式中萨玛舞的功能第205-213页
  一、教派、教团区分的标识第205-207页
  二、传教弘法的媒介第207-209页
  三、精神、行为教化的手段第209-212页
  四、精神自由获得的途径第212-213页
 第三节 "通过仪式"理论视野下"罕尼卡"萨玛舞透视第213-226页
  一、萨玛舞"通过仪式"的结构分析第215-218页
   (一) 阈限前分离阶段第215-216页
   (二) 阈限过渡阶段第216-217页
   (三) 阈限后聚合阶段第217-218页
  二、萨玛舞"通过仪式"的意义解读第218-222页
   (一) 苏非主义苦行和禁欲教义的象征第218-219页
   (二) 精神和现实中的朝圣第219-220页
   (三) 世俗生活压力缓解,教团共同情感凝聚第220-222页
  三、萨玛舞"通过仪式"的反思第222-226页
   (一) 抗拒死亡生命永存的追逐第222-223页
   (二) 反结构中结构的强化第223-226页
第六章 "麻扎"朝拜仪式中的萨玛舞第226-252页
 第一节 "麻扎"的概念、特征及萨玛舞存在麻扎的原因第226-235页
  一、麻扎的概念第226-228页
  二、新疆麻扎的特征第228-231页
  三、萨玛舞存在麻扎的原因第231-235页
   (一) 神圣仪式时空中功修的必然第231-232页
   (二) 灵魂不死、祖先崇拜观念的驱使第232-234页
   (三) 圣徒崇拜导师制的促导第234-235页
 第二节 "麻扎"朝拜仪式中萨玛舞的结构第235-243页
  一、"麻扎"朝拜仪式中萨玛舞展演的时间和空间第235-239页
   (一) "麻扎"萨玛舞展演的时间第235-237页
   (二) "麻扎"萨玛舞展演的空间第237-239页
  二、"麻扎"朝拜仪式中萨玛舞展演的主体、行为和声音第239-243页
   (一) "麻扎"萨玛舞展演的主体第239-241页
   (二) "麻扎"萨玛舞展演的行为第241-243页
   (三) "麻扎"萨玛舞展演的声音第243页
 第三节 "麻扎"朝拜仪式中萨玛舞的功能与意义第243-252页
  一、祖先崇拜、祭奠祈福第243-245页
  二、歌舞祭礼、人神同悦第245-247页
  三、追溯历史、族群认同第247-249页
  四、歌舞相伴、护送亡灵第249-252页
第七章 "艾提尕清真寺广场"节日庆典仪式中的萨玛舞第252-279页
 第一节 "艾提尕清真寺广场"节日庆典仪式中萨玛舞的结构第252-262页
  一、"艾提尕清真寺广场"节日庆典仪式中萨玛舞展演的时间和空间第252-254页
   (一) "艾提尕清真寺广场"萨玛舞展演的时间第252-253页
   (二) "艾提尕清真寺广场"萨玛舞展演的空间第253-254页
  二、"艾提尕清真寺广场"节日庆典仪式中萨玛舞展演的主体和行为第254-260页
   (一) "艾提尕清真寺广场"萨玛舞展演的主体第254-256页
   (二) "艾提尕清真寺广场"萨玛舞展演的行为第256-257页
   (三) "艾提尕清真寺广场"萨玛舞的动态第257-260页
  三、"艾提尕清真寺广场"节日庆典仪式中萨玛舞展演的声音第260-262页
 第二节 "艾提尕清真寺广场"庆典仪式中萨玛舞的功能第262-270页
  一、文化展演、族群认同第262-265页
   (一) 文化展演第263-264页
   (二) 族群认同第264-265页
  二、庆典娱乐、情感宣泄第265-268页
   (一) 庆典娱乐第265-266页
   (二) 情感宣泄第266-268页
  三、礼仪社交、社会团结第268-270页
   (一) 礼仪社交第268-269页
   (二) 社会团结第269-270页
 第三节 "艾提尕清真寺广场"庆典仪式中萨玛舞的象征意义第270-279页
  一、男性特权的专属符号第272-274页
  二、社会情感维系的标记第274-276页
  三、族群归属的文化表征第276-279页
第八章 艺术院校与文艺院团传承展演的萨玛舞第279-312页
 第一节 艺术院校传承展演的萨玛舞第279-295页
  一、艺术院校传承展演的萨玛舞形式分析第280-284页
   (一) 艺术院校传承展演的萨玛舞动态第280-281页
   (二) 艺术院校传承展演的萨玛舞风格第281-284页
  二、艺术院校传承展演的萨玛舞功能解读第284-288页
   (一) 培养职业化舞者的教材第284-286页
   (二) 文化传承保护的补充空间第286-288页
  三、艺术院校传承展演的萨玛舞文化变迁研究第288-295页
   (一) 舞蹈教学规律遵循发生的变迁第288-290页
   (二) 社会大背景制约下的变迁第290-292页
   (三) 外来舞蹈学习借鉴过程中引发的变迁第292-295页
 第二节 文艺院团传承展演的萨玛舞第295-312页
  一、文艺院团传承展演的萨玛舞特征分析第295-299页
  二、文艺院团传承展演的萨玛舞功能解读第299-303页
   (一) "文以载道、乐与政通"的艺术表现形式第299-301页
   (二) "艺术交流、文化传播"的载体第301-303页
  三、文艺院团传承展演的萨玛舞文化变迁研究第303-312页
   (一) 舞蹈创作规律引发的变迁第304-306页
   (二) 政治文化影响下的变迁第306-309页
   (三) 外来舞蹈创作方法学习借鉴产生的变迁第309-312页
第九章 萨玛舞存在现状及保护利用研究第312-340页
 第一节 不同类型萨玛舞存在现状第312-321页
  一、罕尼卡、麻扎苏非教团萨玛舞存在现状第312-318页
   (一) 与民族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抵触导致日益边缘化第312-315页
   (二) 人身依附的导师制成为被边缘的又一原因第315-316页
   (三) "人主合一"的直觉体验备受正统教派的蔑视和排挤第316-318页
  二、艾提尕清真寺广场及艺术院校、文艺院团萨玛舞现状第318-321页
   (一) 艾提尕清真寺广场萨玛舞的现状第318-319页
   (二) 艺术院校、文艺院团萨玛舞现状第319-321页
 第二节 萨玛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第321-329页
  一、萨玛舞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保护的意义第321-324页
  二、萨玛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第324-329页
 第三节 萨玛舞合理利用的思考第329-340页
  一、萨玛舞在现当代社会中合理利用的可能第329-333页
  二、萨玛舞合理利用的思考第333-340页
   (一) 宗教内容的合理利用第333-335页
   (二) 旅游休闲的合理利用第335-340页
结论第340-346页
 一、复合、杂糅的文化特征第341-342页
 二、各具特色的形式与功能第342-343页
 三、变迁、涵化的文化特质第343-346页
参考文献第346-355页
附录第355-362页
后记第362-36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363-364页

论文共3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混合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统计推断
下一篇: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马头琴及其文化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