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绪论 | 第9-10页 |
| 第1章 朱熹的理欲观及其特点 | 第10-27页 |
| ·朱熹理欲观的时代背景 | 第10-11页 |
| ·朱熹对传统理欲观的继承和发展 | 第11-18页 |
| ·朱熹之前的儒家理欲观 | 第12-16页 |
| ·儒家传统理欲观的基本倾向 | 第16-18页 |
| ·朱熹的理欲观及其特点 | 第18-27页 |
| ·朱熹的理欲观 | 第18-21页 |
| ·朱熹理欲观的特点 | 第21-27页 |
| 第2 章 至善视角下的朱熹理欲观 | 第27-39页 |
| ·后世对朱熹理欲观的论争 | 第27-34页 |
| ·陆王心学对朱熹理欲观的继承 | 第28-30页 |
| ·王夫之对朱熹理欲观的批判和发展 | 第30-31页 |
| ·戴震对朱熹理欲观的曲解 | 第31-33页 |
| ·五四以后对朱熹理欲观的非理性定性 | 第33-34页 |
| ·至善视角的提出 | 第34-35页 |
| ·朱熹理欲观的至善性 | 第35-39页 |
| 第3 章 朱熹理欲观的影响和评价 | 第39-44页 |
| ·朱熹理欲观的影响 | 第39-40页 |
| ·朱熹理欲观的评价 | 第40-44页 |
| 结束语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 致谢 | 第47-4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