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s | 第7-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3页 |
| ·锂离子电池概述 | 第13-17页 |
| ·锂离子电池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 第14-15页 |
| ·锂离子电池的相关概念 | 第15-16页 |
| ·锂离子电池的特点 | 第16-17页 |
|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选择及研究进展 | 第17-26页 |
| ·负极材料的选择 | 第17页 |
| ·碳素材料 | 第17-19页 |
| ·石墨 | 第18-19页 |
| ·软碳 | 第19页 |
| ·硬碳 | 第19页 |
| ·氮化物 | 第19-20页 |
| ·钛酸盐负极材料 | 第20-21页 |
| ·其它氧化物负极材料 | 第21-22页 |
| ·锡氧化物负极材料 | 第22-25页 |
| ·合金负极材料 | 第25-26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26-28页 |
| 参考文献 | 第28-33页 |
| 第二章 材料制备及实验研究方法 | 第33-39页 |
| ·材料制备 | 第33页 |
| ·材料结构与性能表征 | 第33-35页 |
| ·差热与热重分析(TG-DSC) | 第33-34页 |
| ·红外光谱(IR)分析 | 第34页 |
|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元素分析 | 第34页 |
|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第34页 |
|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 第34-35页 |
| ·X射线能谱(EDS)分析 | 第35页 |
| ·比表面积(BET)分析 | 第35页 |
| ·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 第35页 |
| ·实验电池组装与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35-38页 |
| ·极片的制备 | 第35-36页 |
| ·实验电池的组装 | 第36-37页 |
| ·循环伏安(CV)测试 | 第37页 |
| ·充放电性能测试 | 第37页 |
| ·微分容量曲线分析 | 第37-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39页 |
| 第三章 水热法合成金红石型SnO_2及其结构、性能研究 | 第39-55页 |
| ·引言 | 第39页 |
| ·实验部分 | 第39-40页 |
|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39-40页 |
| ·实验试剂 | 第39页 |
| ·实验仪器 | 第39-40页 |
| ·金红石型SnO_2的合成 | 第40页 |
| ·极片的制备 | 第4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0-52页 |
| ·XRD分析 | 第40-41页 |
| ·形貌分析 | 第41-42页 |
| ·影响SnO_2纳米单晶形成的主要因素 | 第42-44页 |
| ·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44-52页 |
| ·SnO_2的充放电性能 | 第44-45页 |
| ·Li/SnO_2电池的循环性能 | 第45-46页 |
| ·纳米SnO_2的容量微分曲线分析 | 第46页 |
| ·充放电截止电压对SnO_2电极循环性能的影响 | 第46-48页 |
| ·充放电电流大小对SnO_2电极循环性能的影响 | 第48页 |
| ·颗粒形貌对SnO_2电极性能的影响 | 第48-50页 |
| ·SnO_2电极的循环伏安研究 | 第50-51页 |
| ·SnO_2电极在循环前后的交流阻抗谱 | 第51-52页 |
| ·氧化锡嵌脱锂机理的探讨 | 第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 第四章 纳米SnOy-SiO_2复合氧化物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 | 第55-67页 |
| ·引言 | 第55页 |
| ·实验部分 | 第55-57页 |
| ·反应原理 | 第55-56页 |
|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56页 |
| ·实验试剂 | 第56页 |
| ·实验仪器 | 第56页 |
| ·纳米SnOy-SiO_2复合氧化物的制备 | 第56页 |
| ·极片的制备 | 第56-5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7-64页 |
| ·热失重分析 | 第57-58页 |
| ·结构分析 | 第58-60页 |
| ·纳米SnO_2-SiO_2的电化学性能 | 第60-64页 |
| ·纳米SnO_2-SiO_2的充放电性能 | 第60-61页 |
| ·纳米SnO_2-SiO_2的循环性能 | 第61-62页 |
| ·充放电电流密度对循环性能的影响 | 第62页 |
| ·纳米SnO_2-SiO_2负极充放电容量微分曲线 | 第62-63页 |
| ·循环伏安分析 | 第63页 |
| ·循环前后电极的表面形貌 | 第63-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 第五章 固相反应法制备高度分散的Sn-Zn-O纳米负极材料 | 第67-77页 |
| ·前言 | 第67页 |
| ·实验部分 | 第67-68页 |
|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67-68页 |
| ·实验试剂 | 第67页 |
| ·实验仪器 | 第67-68页 |
| ·Sn-Zn-O复合物的制备 | 第68页 |
| ·电极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6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8-75页 |
| ·样品的物相表征 | 第68-69页 |
| ·不同焙烧温度下样品的形貌 | 第69-70页 |
| ·样品的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70-71页 |
| ·样品的电化学性能 | 第71-75页 |
| ·Sn-Zn-O复合电极的恒电流充放电性能 | 第71-72页 |
| ·Sn-Zn-O复合电极的容量微分曲线 | 第72-73页 |
| ·Sn-Zn-O复合电极的循环伏安分析 | 第73页 |
| ·Sn-Zn-O复合电极的循环性能 | 第73-75页 |
| ·Sn-Zn-O复合电极的循环前后的形貌分析 | 第75页 |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77页 |
| 第六章 机械球磨法和共沉淀法制备Sn-Mo和Sn-Cr混合物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77-102页 |
| ·引言 | 第77-78页 |
| ·实验部分 | 第78-79页 |
|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78-79页 |
| ·实验试剂 | 第78页 |
| ·实验仪器 | 第78-79页 |
| ·极片的制备 | 第79页 |
| ·机械球磨法制备Sn-Mo复合材料 | 第79-85页 |
| ·实验过程 | 第7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79-85页 |
| ·结构分析 | 第79-81页 |
| ·样品的形貌分析 | 第81-82页 |
| ·充放电性能测试 | 第82页 |
| ·球磨样品循环性能分析 | 第82-83页 |
| ·微分容量曲线 | 第83-85页 |
| ·热处理前后的样品循环性能的比较 | 第85页 |
| ·共沉淀还原法制备Sn-Mo复合材料 | 第85-92页 |
| ·实验过程 | 第85-8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86-92页 |
| ·物相结构分析 | 第86-87页 |
| ·样品的形貌分析 | 第87页 |
| ·合金化材料的贮锂机制 | 第87页 |
| ·充放电性能 | 第87-88页 |
| ·不同荷电状态下电极的结构分析 | 第88-89页 |
| ·Sn-Mo电极的循环性能 | 第89-90页 |
| ·Sn-Mo电极的微分容量曲线 | 第90页 |
| ·Sn-Mo电极的循环伏安曲线 | 第90-91页 |
| ·Sn-Mo复合电极循环前后的形貌分析 | 第91-92页 |
| ·机械球磨法制备Sn-Cr合金 | 第92-96页 |
| ·实验过程 | 第9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92-96页 |
| ·结构分析 | 第92-93页 |
| ·形貌分析 | 第93页 |
| ·充放电性能 | 第93-94页 |
| ·微分容量曲线 | 第94-95页 |
| ·粘结剂的用量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95页 |
| ·冷压和热压对极片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95-96页 |
| ·Sn-Cr合金嵌脱锂过程的初步探讨 | 第96-98页 |
|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0-102页 |
| 第七章 总结 | 第102-105页 |
| ·结论 | 第102-104页 |
| ·今后研究工作的构想 | 第104-105页 |
| 博士期间完成的论文 | 第105-106页 |
| 博士期间申请专利两项 | 第106-107页 |
| 致谢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