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序言 | 第11-20页 |
第一章 社稷之情与身世之感——郑玄的情感世界在《郑笺》中的体现 | 第20-44页 |
第一节 与经学为伴的一生 | 第22-27页 |
一、天资聪颖的少年 | 第22-23页 |
二、年轻的乡吏 | 第23页 |
三、求学之途 | 第23-24页 |
四、客耕东莱 | 第24-26页 |
五、党锢之祸的牵连 | 第26-27页 |
第二节 归隐与出仕的抉择 | 第27-34页 |
一、盛世中的失落 | 第27-29页 |
二、真正的隐者 | 第29-32页 |
三、经学以外的人生 | 第32-34页 |
第三节 融入于笺注中的社稷之情 | 第34-44页 |
一、以前朝兴衰之理为现世之鉴 | 第35-40页 |
(一)孟子的以史说《诗》 | 第36-37页 |
(二)郑玄的以史为笺 | 第37-40页 |
二、融入笺注之中的社稷之情和身世之感 | 第40-44页 |
第二章 "礼"与"神"构筑的理想世界 | 第44-82页 |
第一节 汉代儒学神学化的特点 | 第44-47页 |
第二节 郑玄的天神观和天命观 | 第47-51页 |
一、郑玄的"天神"观 | 第48-49页 |
二、郑玄眼中的阴阳、五行说 | 第49-51页 |
第三节 《郑笺》以谶纬神学思想笺诗 | 第51-64页 |
一、郑玄以"天命论"注诗 | 第53-60页 |
(一)"太平嘉瑞"说 | 第54-57页 |
(二)灾异谴告思想 | 第57-60页 |
二、郑玄以"五精感生说"释诗 | 第60-64页 |
第四节 郑玄的礼学思想的学术基础 | 第64-68页 |
一、《荀子》与《郑笺》渊源甚深 | 第65-66页 |
二、荀子以礼说《诗》 | 第66-68页 |
第五节 《郑笺》以礼笺诗 | 第68-82页 |
一、《郑笺》以《周礼》释诗 | 第70-75页 |
二、《郑笺》以《礼记》释诗 | 第75-78页 |
三、其他 | 第78-82页 |
第三章 "论功颂德"与"刺过讥失"——郑玄的诗教思想 | 第82-117页 |
第一节 前人的诗教思想 | 第84-90页 |
一、孔子的诗教思想 | 第84-87页 |
(一)"兴观群怨" | 第85-87页 |
(二)"思无邪" | 第87页 |
二、孟子的诗教思想 | 第87-89页 |
三、《诗大序》的诗教思想 | 第89-90页 |
第二节 郑玄诗教思想产生之根源 | 第90-93页 |
一、汉代的解诗风气的影响 | 第90-92页 |
二、汉儒"讽谏"观念的影响 | 第92-93页 |
第三节 郑玄的诗教思想 | 第93-117页 |
一、以"正变"划分诗的类型 | 第94-96页 |
二、以"美刺"说为主体的诗教思想 | 第96-117页 |
(一)《郑笺》中对"刺"的诠释 | 第99-107页 |
1.对君主的直接讽刺 | 第100-103页 |
2.对权臣的直接讽刺 | 第103-107页 |
(二)《郑笺》对"美"的诠释 | 第107-117页 |
1.任贤顺民的思想 | 第108-111页 |
2.提倡孝忠的思想 | 第111-114页 |
3.赞美礼的思想 | 第114-117页 |
第四章 诗可以兴——《郑笺》对《诗经》文学特质的阐释 | 第117-137页 |
第一节 《诗经》的文学特质 | 第117-123页 |
第二节 《郑笺》对《诗经》文学特质的阐释 | 第123-137页 |
一、《郑笺》对"兴"意的阐释 | 第124-131页 |
(一)"兴"之本义 | 第124-126页 |
(二)《郑笺》以"兴"释诗上对《毛传》的超越 | 第126-131页 |
二、郑玄对诗意的整体把握 | 第131-137页 |
第五章 美与善——《郑笺》中展露的审美意识 | 第137-157页 |
第一节 先秦两汉美学的特征 | 第137-139页 |
第二节 《郑笺》中追求的美与善的统一 | 第139-144页 |
一、美与善审美意识的由来 | 第139-140页 |
二、郑玄从美与善的审美角度释《诗》 | 第140-144页 |
第三节 《郑笺》中显露出的对《诗经》自然之美的欣赏 | 第144-151页 |
一、何为自然之美 | 第144-146页 |
二、《郑笺》中显露出的对《诗经》自然之美的欣赏 | 第146-151页 |
第四节 《郑笺》中对儒家中和之美的推崇 | 第151-157页 |
一、中和之美的内涵 | 第151-153页 |
二、《郑笺》所追求的中和之美 | 第153-157页 |
参考文献 | 第157-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