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5页 |
缩略表 | 第15-20页 |
总前言 | 第20-24页 |
产后抑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本研究的重点 | 第22页 |
本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 第22-24页 |
第一篇 社会支持与产后抑郁的关联研究 | 第24-6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 第26-30页 |
·抽样与样本含量 | 第26-27页 |
·研究对象 | 第27页 |
·研究方法 | 第27-29页 |
·调查人员培训 | 第29页 |
·统计学分析 | 第29页 |
·质量控制 | 第29-30页 |
第三章 结果 | 第30-54页 |
·产妇的社会人口学特征 | 第31页 |
·产妇的围产期特征 | 第31-32页 |
·产前社会支持量表得分情况 | 第32-35页 |
·产后社会支持量表得分情况 | 第35-37页 |
·EPDS量表得分情况 | 第37-39页 |
·产后抑郁的发生率 | 第39-40页 |
·人口学因素与产后抑郁的发生情况 | 第40-41页 |
·产科因素与产后抑郁的发生情况 | 第41-44页 |
·产后抑郁影响因素的指标数量化 | 第44-46页 |
·产前社会支持与产后抑郁的分析 | 第46-49页 |
·产后社会支持与产后抑郁的分析 | 第49-52页 |
·婴儿性别、社会支持、产后抑郁的相关分析 | 第52-54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54-65页 |
·PPD的发生率 | 第54页 |
·产妇的人口学因素与PPD | 第54-56页 |
·产科因素与PPD | 第56-58页 |
·产前社会支持与PPD | 第58-60页 |
·产后社会支持与PPD | 第60-62页 |
·产前、产后社会支持与PPD关系的比较 | 第62-63页 |
·产科因素、社会支持与PPD的关系 | 第63-64页 |
·婴儿性别与社会支持、PPD的关系 | 第64-65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65-66页 |
第二篇 产后抑郁与神经递质的关联研究 | 第66-84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66-68页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68-71页 |
·研究对象 | 第6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8-70页 |
·统计学分析 | 第70-71页 |
第三章 结果 | 第71-78页 |
·PPD组与对照组社会人口学特征的比较 | 第71页 |
·PPD组与对照组产科特征的比较 | 第71-72页 |
·PPD组与对照组血浆神经递质含量的比较 | 第72-76页 |
·PPD组EPDS总分与血浆神经递质含量的Pearson相关分析 | 第76-77页 |
·PPD组血浆神经肽Y与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Pearson相关分析 | 第77页 |
·PPD组血浆P物质与单胺类神经递质的Pearson相关分析 | 第77-78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78-83页 |
·PPD与5-HT | 第78页 |
·PPD与DA | 第78-79页 |
·PPD与NE | 第79-80页 |
·PPD与NPY | 第80页 |
·PPD与OFQ | 第80-81页 |
·PPD与SP | 第81页 |
·PPD与NPY、NE | 第81-83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83-84页 |
第三篇 产后抑郁与GNβ3基因Rs544SNP、TPH_1基因Rs1800532 SNP多态性的关联研究 | 第84-10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84-86页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86-93页 |
·研究对象 | 第86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86-92页 |
·统计学分析 | 第92-93页 |
第三章 结果 | 第93-97页 |
·PPD组与对照组社会人口学特征比较 | 第93页 |
·PPD组与对照组产科特征比较 | 第93-94页 |
·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检验 | 第94页 |
·PPD组与对照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的比较 | 第94-95页 |
·PPD组Rs5443、Rs1800532 SNP与临床表型的关联分析 | 第95-97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97-100页 |
·PPD与GNβ3基因Rs5443SNP多态性 | 第97-98页 |
·PPD与TPH1基因Rs1800532SNP多态性 | 第98-100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100-101页 |
总结论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23页 |
附录 | 第123-128页 |
综述 | 第128-142页 |
致谢 | 第142-14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项目、论文著作及获奖 | 第143-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