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1.导论 | 第12-36页 |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第12-25页 |
·研究背景 | 第12-22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22-25页 |
·研究前提:基本概念界定 | 第25-29页 |
·"厂网分离、竞价上网" | 第25-26页 |
·煤电厂商纵向关系 | 第26-27页 |
·煤电纵向一体化的价格共谋效应 | 第27-29页 |
·理论的研究范式 | 第29页 |
·研究框架和内容结构 | 第29-32页 |
·论文研究框架 | 第29-30页 |
·论文结构安排 | 第30-32页 |
·主要结论 | 第32-33页 |
·发电侧竞价上网促使发电企业降低成本和上网电力价格 | 第32页 |
·纵向一体化引起下游价格共谋 | 第32-33页 |
·独占契约的效率效应 | 第33页 |
·中国煤电产业链的反垄断政策 | 第33页 |
·创新与不足 | 第33-36页 |
2 相关文献述评 | 第36-53页 |
·引言 | 第36-37页 |
·电力市场改革与煤炭市场相关研究述评 | 第37-42页 |
·发电侧的竞争行为研究 | 第37-39页 |
·电力市场相关研究文献 | 第39-41页 |
·中国煤炭市场研究文献 | 第41-42页 |
·煤电产业链纵向关系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 第42-46页 |
·煤、电产业的纵向市场势力研究 | 第43页 |
·煤电产业链纵向一体化专题研究 | 第43-46页 |
·电煤契约的价格机制 | 第46页 |
·纵向交易理论 | 第46-50页 |
·市场圈定理论 | 第50-53页 |
3 发电侧竞价上网对煤电纵向关系的影响分析 | 第53-69页 |
·引言 | 第53-54页 |
·竞价上网机制的效率 | 第54-56页 |
·发电侧竞价上网机制简述 | 第54-55页 |
·竞价上网机制的效率分析 | 第55-56页 |
·竞价上网的市场模式 | 第56-59页 |
·国外的市场模式类型 | 第56-57页 |
·中国单一买方模式的选择和概况 | 第57-59页 |
·发电侧市场s-c-p分析及对煤电纵向关系的影响 | 第59-65页 |
·市场结构分析 | 第59-60页 |
·市场行为分析 | 第60-61页 |
·市场绩效分析 | 第61-64页 |
·未来煤、电纵向一体化趋向的分析 | 第64-65页 |
·发电侧竞价上网的煤、电纵向市场结构 | 第65-66页 |
·引入竞价上网的发电企业纵向一体化现状分析 | 第66-69页 |
·政策导向 | 第66-67页 |
·煤电一体化的实践举例 | 第67-69页 |
4 电力竞价上网与煤电纵向关系的国际经验 | 第69-97页 |
·电力竞价上网的国际案例分析 | 第69-79页 |
·引言 | 第69页 |
·英国经验 | 第69-73页 |
·美国经验 | 第73-79页 |
·美国电煤市场的成功经验 | 第79-87页 |
·美国煤炭市场机制 | 第79-80页 |
·美国煤炭市场结构分析 | 第80-86页 |
·结论 | 第86-87页 |
·澳大利亚电力改革对燃煤电厂的经济效应——与CCGT相比 | 第87-93页 |
·引言 | 第87页 |
·燃煤发电和CCGT的国际技术背景 | 第87-89页 |
·电力市场改革对燃煤发电汽轮机组与CCGTs选择的影响 | 第89-93页 |
·主要结论和建议 | 第93-97页 |
5 基于发电侧竞价上网的煤电纵向一体化的激励 | 第97-121页 |
·引言 | 第97页 |
·未来发电侧竞价上网的市场条件 | 第97-103页 |
·电力市场供需 | 第97-101页 |
·未来煤炭市场可能状况 | 第101-103页 |
·小结 | 第103页 |
·发电厂商的后向一体化激励模型 | 第103-106页 |
·基于未来市场条件的假设 | 第103-105页 |
·模型 | 第105-106页 |
·模型求解 | 第106-116页 |
·U_1-D_1与U_2的价格与产量 | 第107-112页 |
·下游发电厂商的利润 | 第112-116页 |
·模型的主要结果分析 | 第116-121页 |
·各种情况的价格、产量、利润比较 | 第116-117页 |
·后向一体化的激励 | 第117-118页 |
·社会福利效应分析 | 第118-121页 |
6 煤电纵向一体化的价格合谋效应 | 第121-133页 |
·引言 | 第121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21-122页 |
·模型 | 第122-126页 |
·基本假设 | 第122-123页 |
·模型描述 | 第123-125页 |
·基本模型 | 第125-126页 |
·对均衡解的分析 | 第126-131页 |
·第1阶段不存在纵向一体化 | 第126页 |
·U_1和D_1纵向一体化后的发电市场(第四阶段) | 第126-129页 |
·U_1和D_1纵向一体化的煤炭市场(第三阶段) | 第129-130页 |
·D_2会不会与U_2一体化(第二阶段) | 第130页 |
·煤炭企业一体化条件(第一阶段) | 第130-131页 |
·主要结论 | 第131-133页 |
·均衡路径 | 第131页 |
·价格共谋效应分析 | 第131-133页 |
7 煤电交易:纵向一体化和独占契约 | 第133-148页 |
·引言 | 第133-135页 |
·研究背景 | 第133-134页 |
·独占契约模型与价格合谋效应模型的联系及差异 | 第134-135页 |
·内容安排 | 第135页 |
·模型思想 | 第135-137页 |
·独占契约模型——发电企业差异化 | 第137-145页 |
·模型 | 第137-139页 |
·改进后的模型——上游唯一厂商的情况 | 第139-142页 |
·改进的模型——上游双寡头垄断情况 | 第142-144页 |
·U_1-D_1纵向分离为两个独立企业 | 第144-145页 |
·主要结论 | 第145-148页 |
8 基于发电侧竞价上网的煤电政策 | 第148-161页 |
·引言 | 第148-149页 |
·煤电纵向一体化的政策研究 | 第149-156页 |
·煤电纵向一体化的实践与相关政策 | 第149-151页 |
·理论支持 | 第151-153页 |
·煤电纵向一体化的政策环境 | 第153-154页 |
·煤电纵向一体化的反垄断政策 | 第154-156页 |
·煤电产业链的相关政策 | 第156-161页 |
·电力竞价上网——英国模式 | 第156-157页 |
·培育煤炭现货市场 | 第157-158页 |
·培育电煤期货市场 | 第158-161页 |
参考文献 | 第161-165页 |
References | 第165-172页 |
后记 | 第172-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