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气”论解读及现代价值阐释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引言 | 第6-7页 |
一、“文气”范畴理论探源 | 第7-11页 |
(一) “气”在“历史轴心期”的运用 | 第7-10页 |
(二) 具有生命色彩的秦汉“气”论 | 第10-11页 |
二、“文气”的形成与发展 | 第11-16页 |
(一) 魏晋南北朝“文气”论体系的基本形成 | 第12-13页 |
(二) 唐至明代古文论家的实践和理论创新 | 第13-15页 |
(三) 清代文论家创作实践、批评实践后的完善补充 | 第15-16页 |
三、“文气”论内涵界定 | 第16-18页 |
(一) “文气”内涵的现代阐释 | 第16-17页 |
(二) “文气”的内在指向性 | 第17-18页 |
四、“文气”的特征分析 | 第18-24页 |
(一) 整体贯通性 | 第18-19页 |
(二) 生命特质 | 第19-21页 |
(三) “和”的文化因子 | 第21页 |
(四) 可“养”而得 | 第21-22页 |
(五) 与“文学场”的相似性 | 第22-24页 |
五、“文气”论的现代价值阐释 | 第24-30页 |
(一) 人格建设意义 | 第24-27页 |
(二) 指导文学创作 | 第27-28页 |
(三) 文学批评借鉴 | 第28-30页 |
结语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3页 |
参考书目 | 第33-35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35-36页 |
致谢 | 第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