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引言 | 第6-7页 |
一、司空图研究的概况 | 第7-10页 |
1、生平思想研究 | 第8-9页 |
2、《二十四诗品》研究 | 第9-10页 |
3、诗论研究 | 第10页 |
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说的历史生成 | 第10-17页 |
1、“诗味论”之历史渊源 | 第11-13页 |
2、唐代“意境论”之杰出成就 | 第13-15页 |
3、司空图之哲学思想和对唐诗的理论反思 | 第15-17页 |
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说的文化个性 | 第17-29页 |
1、道家思想与“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说 | 第17-23页 |
(1) “旨”与“道” | 第18-19页 |
(2) “韵外之致”与“言不尽意” | 第19-21页 |
(3) “妙造自然”与“法天贵真” | 第21-23页 |
2、释家思想与“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说 | 第23-25页 |
(1) “不知所以神而自神”与禅宗顿悟说 | 第23-24页 |
(2) “思与境偕”与禅宗“梵我合一” | 第24-25页 |
3、儒家思想与“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说 | 第25-29页 |
(1) 中和思想 | 第26-27页 |
(2) 儒家诗教观 | 第27-29页 |
四、“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说的美学品格 | 第29-33页 |
1、“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说的美学特征 | 第29-30页 |
2、“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说的美学理想 | 第30-31页 |
3、“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说的美学条件 | 第31-32页 |
4、“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说与意境论 | 第32-33页 |
五、“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说的独特贡献 | 第33-35页 |
1、“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说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的地位 | 第33-34页 |
2、“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说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的影响 | 第34-35页 |
结语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38-39页 |
后记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