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高层钢结构住宅结构体系分析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 ·选题的背景 | 第10-11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1页 |
| ·钢结构体系具有的优势 | 第11-13页 |
| ·设计制造周期短,设计生产一体化 | 第11-12页 |
| ·能够合理布置功能区间 | 第12页 |
| ·承载强度高,抗震性能优越 | 第12页 |
| ·施工方面优势突出 | 第12页 |
| ·综合造价低 | 第12-13页 |
| ·符合住宅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 第13页 |
| ·国内外的发展概况 | 第13-17页 |
| ·国外的发展概况 | 第13-15页 |
| ·国内的发展概况 | 第15-17页 |
| ·钢结构住宅的发展前景 | 第17-18页 |
| ·我国发展钢结构住宅的有利条件 | 第18-19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多高层钢结构住宅不同结构体系及特点 | 第20-32页 |
| ·概述 | 第20-21页 |
| ·钢框架结构体系 | 第21-23页 |
| ·钢框架结构体系的组成 | 第21-22页 |
| ·计算方法 | 第22-23页 |
| ·工程实例 | 第23页 |
| ·框架-支撑体系 | 第23-25页 |
| ·框架-支撑体系的组成 | 第23-24页 |
| ·计算方法 | 第24-25页 |
| ·工程实例 | 第25页 |
| ·框架-墙板结构体系 | 第25-27页 |
| ·框架-墙板结构体系的组成 | 第25页 |
| ·框架-墙板结构体系的受力特点 | 第25-26页 |
| ·框架-墙板结构体系的计算方法 | 第26页 |
| ·框架-墙板结构体系的优缺点 | 第26-27页 |
| ·工程实例 | 第27页 |
| ·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结构体系 | 第27-28页 |
| ·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结构体系的组成 | 第27-28页 |
| ·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结构体系的特点 | 第28页 |
| ·工程实例 | 第28页 |
| ·错列桁架结构体系 | 第28-30页 |
| ·错列桁架结构体系的组成 | 第28-29页 |
| ·错列桁架结构体系的特点 | 第29页 |
| ·工程实例 | 第29-30页 |
| ·筒体结构体系 | 第30-31页 |
| ·筒体结构体系的组成 | 第30页 |
| ·筒体结构体系的特点 | 第30页 |
| ·工程实例 | 第30-31页 |
| ·影响结构体系优选的主要因素 | 第31-32页 |
| ·结构性能的影响 | 第31页 |
| ·建筑材料消耗 | 第31页 |
| ·技术成本消耗 | 第31页 |
| ·住宅体系的隐性效益 | 第31-32页 |
| 第三章 多层常用结构体系在不同地区的设计及分析 | 第32-66页 |
| ·钢结构住宅设计分析方法概述 | 第32-35页 |
| ·荷载效应的计算 | 第33页 |
| ·柱子计算长度的确定 | 第33-34页 |
| ·高等分析法 | 第34页 |
| ·本文采用的分析设计方法 | 第34-35页 |
| ·建立计算模型 | 第35-38页 |
| ·建筑体系的建立 | 第35-37页 |
| ·所选用的几种常用结构方案及计算方法 | 第37-38页 |
| ·8度区(0.20)Ⅱ类场地 | 第38-53页 |
| ·纯框架结构体系 | 第38-42页 |
| ·钢框架-支撑结构体系 | 第42-48页 |
| ·钢框架-钢筋混凝土筒体体系 | 第48-53页 |
| ·7度区(0.10)Ⅱ类场地 | 第53-64页 |
| ·纯框架结构体系 | 第53-57页 |
| ·钢框架-支撑结构体系 | 第57-60页 |
| ·钢框架-钢筋混凝土筒体体系 | 第60-64页 |
| ·小结 | 第64-66页 |
| 第四章 高层常用结构体系在不同地区的设计及分析 | 第66-100页 |
| ·结构布置 | 第66-68页 |
| ·纯钢框架结构体系 | 第66页 |
| ·钢框架-支撑体系 | 第66-67页 |
| ·钢框架-混凝土筒体体系 | 第67-68页 |
| ·7度区(0.10)Ⅱ类场地 | 第68-84页 |
| ·12层模型设计分析 | 第68-78页 |
| ·18层模型设计分析 | 第78-84页 |
| ·8度区(0.20)Ⅱ类场地 | 第84-96页 |
| ·12层模型设计分析 | 第84-90页 |
| ·18层模型设计分析 | 第90-96页 |
| ·小结 | 第96页 |
| ·分析总结 | 第96-100页 |
| ·用钢量 | 第96-97页 |
| ·结构性能 | 第97-98页 |
| ·柱子构件的选用 | 第98页 |
| ·考虑楼板与钢梁形成组合梁后对结构抗侧性能的影响 | 第98-100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0-102页 |
| ·本文主要内容和结论 | 第100页 |
| ·展望 | 第100-102页 |
| 致谢 | 第102-10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3-108页 |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