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粉精制工艺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35页 |
·理化性质 | 第11-15页 |
·菊粉基本性质 | 第11-12页 |
·菊芋基本性质 | 第12-14页 |
·甜度 | 第14页 |
·水溶性与酸稳定性 | 第14-15页 |
·生理功效 | 第15-17页 |
·增殖双歧杆菌 | 第15页 |
·控制血脂 | 第15-16页 |
·不引起血糖波动 | 第16页 |
·促进矿物质的吸收 | 第16页 |
·防治便秘 | 第16-17页 |
·菊粉分子中的糖苷键与相关的糖苷酶 | 第17-20页 |
·α-葡萄糖苷酶 | 第17-18页 |
·β-果糖苷酶 | 第18-19页 |
·菊粉酶 | 第19-20页 |
·下游产物 | 第20-21页 |
·高纯度果糖 | 第20页 |
·低聚果糖 | 第20-21页 |
·菊粉的提取和精制 | 第21-30页 |
·菊粉的提取 | 第21-22页 |
·澄清除杂 | 第22-24页 |
·活性炭脱色 | 第24-26页 |
·离子交换脱盐脱色 | 第26-28页 |
·喷雾干燥 | 第28-30页 |
·分析检测 | 第30-33页 |
·糖的检测 | 第30-31页 |
·菊粉的测定与分析 | 第31-32页 |
·蛋白质含量测定 | 第32-33页 |
·钙离子的测定 | 第33页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主要内容 | 第33-35页 |
第二章 加灰充炭澄清工艺研究 | 第35-44页 |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35页 |
·实验材料 | 第35页 |
·主要仪器 | 第35页 |
·实验方法 | 第35-38页 |
·钙离子浓度的测定 | 第35-36页 |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36-37页 |
·pH值控制点的确定 | 第37页 |
·最佳温度的确定 | 第37页 |
·菊芋处理液的HPLC分析 | 第37-38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8-43页 |
·pH值控制点的确定 | 第38-40页 |
·最佳温度的确定 | 第40-41页 |
·加灰充炭前后HPLC分析结果 | 第41-43页 |
·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活性炭脱色工艺研究 | 第44-55页 |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44页 |
·实验材料 | 第44页 |
·主要仪器 | 第44页 |
·实验方法 | 第44-47页 |
·活性炭的预处理 | 第44页 |
·总糖的测定 | 第44-45页 |
·还原糖的测定 | 第45-46页 |
·活性炭单因素实验 | 第46-47页 |
·正交实验 | 第47页 |
·活性炭等温吸附曲线的测定 | 第47页 |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47-54页 |
·单因素实验结果 | 第47-50页 |
·正交实验分析 | 第50-53页 |
·活性炭等温吸附曲线 | 第53-54页 |
·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离子交换工艺研究 | 第55-61页 |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55页 |
·实验材料 | 第55页 |
·主要仪器 | 第55页 |
·实验方法 | 第55-57页 |
·离子树脂的预处理 | 第55页 |
·阴离子树脂单因素实验 | 第55-56页 |
·离子交换工艺流程 | 第56页 |
·树脂再生 | 第56页 |
·灰分去除率的计算 | 第56-5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7-60页 |
·阴离子树脂最佳用量的选择 | 第57-58页 |
·阴离子树脂最佳脱色温度的选择 | 第58-59页 |
·阴离子树脂最佳作用时间的选择 | 第59页 |
·脱盐工艺流程与最价工艺条件 | 第59-60页 |
·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产品分析 | 第61-66页 |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61页 |
·实验材料 | 第61页 |
·主要仪器 | 第61页 |
·实验方法 | 第61-62页 |
·产品还原糖含量测定 | 第61页 |
·产品总糖含量测定 | 第61页 |
·产品的蛋白质含量测定 | 第61-62页 |
·产品菊粉的灰分含量测定 | 第62页 |
·产品菊粉的薄层色谱分析 | 第6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2-64页 |
·产品菊粉 | 第62-63页 |
·还原糖测定结果 | 第63页 |
·总糖测定结果 | 第63页 |
·蛋白质的测定结果 | 第63页 |
·菊粉薄层色谱分析结果 | 第63-64页 |
·产品的灰分含量测定结果 | 第64页 |
·小结 | 第64-66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附录 | 第73-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