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加官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导言 | 第7-10页 |
|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7页 |
| 二、研究现状 | 第7-8页 |
| 三、本文的写作思路 | 第8-9页 |
| 四、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9-10页 |
| 一、加官设置的背景 | 第10-16页 |
| (一)、宫省制度 | 第11-12页 |
| (二)、中外朝制度 | 第12-16页 |
| 二、六种基本加官研究 | 第16-66页 |
| (一)、诸吏 | 第16-20页 |
| 1、诸吏设置的时间 | 第17页 |
| 2、加官为诸吏的官员的本官及身份 | 第17-18页 |
| 3、诸吏的职责与地位 | 第18-19页 |
| 4、诸吏的演变 | 第19-20页 |
| (二)、诸曹 | 第20-25页 |
| 1、诸曹的职能 | 第22-24页 |
| 2、诸曹的演变 | 第24-25页 |
| (三)、散骑 | 第25-28页 |
| 1、《汉官仪》中一条关于散骑的记载 | 第25-27页 |
| 2、散骑的职掌 | 第27-28页 |
| 3、散骑的演变 | 第28页 |
| (四)、中常侍 | 第28-37页 |
| 1、汉初的"常侍" | 第29-31页 |
| 2、加官中常侍 | 第31-33页 |
| (1)、中常侍作为加官的时间 | 第31-32页 |
| (2)、中常侍的职责 | 第32-33页 |
| 3、东汉的宦者中常侍 | 第33-37页 |
| (1)、东汉中常侍全为宦者的时间 | 第33-34页 |
| (2)、东汉中常侍的权力与地位 | 第34-35页 |
| (3)、士人与中常侍的斗争 | 第35-37页 |
| 4、中常侍的演变 | 第37页 |
| (五)、给事中 | 第37-48页 |
| 1、给事中得名 | 第39-43页 |
| 2、所加给事中官员的本官及身份 | 第43-44页 |
| 3、给事中的职掌 | 第44-47页 |
| 4、给事中的演变 | 第47-48页 |
| (六)、侍中 | 第48-66页 |
| 1、侍中的设置时间及得名 | 第52-54页 |
| 2、西汉加官侍中 | 第54-60页 |
| (1)、西汉侍中为加官的时间 | 第54-56页 |
| (2)、加官侍中的官员的身份及本官 | 第56-57页 |
| (3)、侍中的职掌 | 第57-60页 |
| 3、东汉专官侍中 | 第60-66页 |
| (1)、东汉侍中的专官性及兼官性 | 第60-62页 |
| (2)、侍中的职掌和人选 | 第62-66页 |
| 三、关于汉代加官研究的几个问题 | 第66-71页 |
| (一)、加官设置的时间问题 | 第66-67页 |
| (二)、加官有无俸禄问题 | 第67-69页 |
| (三)、加官设置的意义 | 第69-71页 |
| 结语 | 第71-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 后记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