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6页 |
一 文献综述 | 第16-44页 |
1 褐藻胶 | 第16-36页 |
·褐藻胶的来源 | 第16页 |
·褐藻胶的结构 | 第16-18页 |
·褐藻胶的应用 | 第18-20页 |
·褐藻胶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 | 第18页 |
·褐藻胶在医药行业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褐藻胶在农业中的应用 | 第19页 |
·褐藻胶在工业中的应用 | 第19页 |
·褐藻胶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 第19-20页 |
·褐藻胶寡糖的应用 | 第20-22页 |
·褐藻胶寡糖在医药行业中的应用 | 第20-22页 |
·褐藻胶寡糖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 | 第22页 |
·褐藻胶寡糖在农业中的应用 | 第22页 |
·细菌褐藻胶的生物合成 | 第22-30页 |
·细菌中褐藻胶生物合成的机制 | 第22-28页 |
·细菌中褐藻胶生物合成的调控 | 第28-30页 |
·褐藻胶在P. aeruginosa 中的生物学功能 | 第30-36页 |
·细菌生物膜的定义 | 第31-32页 |
·细菌生物膜的形成 | 第32-33页 |
·褐藻胶在 P. aeruginosa 中的生物学功能 | 第33-36页 |
2 褐藻胶裂解酶 | 第36-44页 |
·褐藻胶裂解酶的来源 | 第36-37页 |
·褐藻胶裂解酶的作用机制 | 第37-38页 |
·褐藻胶裂解酶的分类 | 第38-39页 |
·褐藻胶裂解酶的性质 | 第39-40页 |
·褐藻胶裂解酶的生物学功能 | 第40-41页 |
·褐藻胶裂解酶在不产生褐藻胶的生物中的作用 | 第40页 |
·褐藻胶裂解酶在产生褐藻胶的细菌中的作用 | 第40-41页 |
·褐藻胶裂解酶的应用 | 第41-44页 |
·用于制备褐藻胶寡糖 | 第41-42页 |
·用于防治 P. aeruginosa 感染 | 第42页 |
·用于制备褐藻原生质体 | 第42-43页 |
·用于分析褐藻胶的结构和制备结构特异的褐藻胶 | 第43-44页 |
二 海洋弧菌 QY103 的筛选与鉴定 | 第44-5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4-48页 |
·菌株与培养基 | 第44-45页 |
·分离培养基 | 第45页 |
·Zobell 2216E 培养基 | 第45页 |
·TCBS 培养基 | 第45页 |
·Luria-Bertani(LB)培养基 | 第45页 |
·试剂 | 第45页 |
·仪器 | 第45页 |
·褐藻胶裂解酶产生菌株的筛选 | 第45-46页 |
·富集培养 | 第45-46页 |
·初筛 | 第46页 |
·复筛 | 第46页 |
·乙酰化褐藻胶的制备 | 第46页 |
·褐藻胶裂解酶活性测定方法 | 第46-47页 |
·形态观察与生理生化实验 | 第47页 |
·16S rDNA 的克隆与菌株分子系统学鉴定 | 第47-48页 |
·基因组 DNA 的提取 | 第47页 |
·16S rRNA 基因的克隆与序列测定 | 第47-48页 |
·数据分析 | 第48页 |
2 结果 | 第48-52页 |
·筛选结果 | 第48页 |
·形态特征 | 第48-49页 |
·生长条件 | 第49页 |
·生理生化特征 | 第49-50页 |
·16S rRNA 基因序列分析和分子系统学鉴定 | 第50-52页 |
3 讨论 | 第52-54页 |
4 小结 | 第54-55页 |
三 褐藻胶裂解酶产生菌 Vibrio sp. QY103 的发酵条件优化 | 第55-6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5-56页 |
·菌株与培养基 | 第55页 |
·试剂 | 第55页 |
·仪器 | 第55页 |
·粗酶的制备 | 第55-56页 |
·褐藻胶裂解酶活性测定方法 | 第56页 |
2 结果 | 第56-64页 |
·碳源对产酶的影响 | 第56-57页 |
·氮源对产酶的影响 | 第57-59页 |
·无机盐对产酶的影响 | 第59-61页 |
·NaCl 浓度对产酶的影响 | 第59页 |
·Mg~(2+)浓度对产酶的影响 | 第59-60页 |
·Fe~(2+)浓度对产酶的影响 | 第60-61页 |
·初始pH 对产酶的影响 | 第61页 |
·接种量对产酶的影响 | 第61-62页 |
·培养温度对产酶的影响 | 第62-63页 |
·转速对产酶的影响 | 第63页 |
·优化前后产酶的比较 | 第63-64页 |
3 讨论 | 第64-66页 |
4 小结 | 第66-67页 |
四 Vibrio sp. QY103 褐藻胶裂解酶 AlyVII 的分离纯化与性质研究 | 第67-8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7-72页 |
·菌株与培养基 | 第67页 |
·发酵培养基 | 第67页 |
·Luria-Bertani(LB)培养基 | 第67页 |
·试剂 | 第67-68页 |
·仪器 | 第68页 |
·粗酶的制备 | 第68页 |
·褐藻胶裂解酶AlyVII 的分离纯化 | 第68-69页 |
·硫酸铵分级沉淀 | 第68-69页 |
·离子交换层析 | 第69页 |
·凝胶过滤层析 | 第69页 |
·褐藻胶裂解酶活性测定方法 | 第69页 |
·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 | 第69页 |
·SDS-PAGE | 第69-70页 |
·褐藻胶裂解酶AlyVII 的性质分析 | 第70-71页 |
·温度对酶AlyVII 的影响 | 第70页 |
·pH 对酶AlyVII 的影响 | 第70页 |
·金属离子、EDTA、SDS 对酶AlyVII 的影响 | 第70页 |
·酶AlyVII 的底物特异性 | 第70-71页 |
·乙酰化褐藻胶的制备 | 第71页 |
·糖醛酸含量的咔唑(Carbazole)法测定 | 第71页 |
·褐藻胶乙酰化程度的测定 | 第71-72页 |
2 结果 | 第72-79页 |
·褐藻胶裂解酶AlyVII 的分离纯化 | 第72-75页 |
·硫酸铵分级沉淀 | 第72页 |
·离子交换层析 | 第72-73页 |
·凝胶过滤层析 | 第73-75页 |
·SDS-PAGE | 第75页 |
·褐藻胶裂解酶AlyVII 的性质分析 | 第75-79页 |
·温度对酶AlyVII 的影响 | 第75-76页 |
·pH 对酶AlyVII 的影响 | 第76-78页 |
·金属离子、EDTA、SDS 对酶AlyVII 的影响 | 第78-79页 |
·酶AlyVII 的底物特异性 | 第79页 |
3 讨论 | 第79-80页 |
4 小结 | 第80-82页 |
五 褐藻胶裂解酶 AlyVII 抗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作用的研究 | 第82-9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2-89页 |
·菌株与培养基 | 第82-83页 |
·发酵培养基 | 第83页 |
·Luria-Bertani(LB)培养基 | 第83页 |
·试剂 | 第83页 |
·仪器 | 第83-84页 |
·褐藻胶裂解酶AlyVII 的制备 | 第84页 |
·褐藻胶裂解酶活性测定方法 | 第84页 |
·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 | 第84页 |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静态模型――96 孔板模型 | 第84-85页 |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动态模型――Flow cell 模型 | 第85-87页 |
·质粒pMRP9-1 的提取 | 第85-86页 |
·菌株P. aeruginosa CS1-pMRP9-1 的构建 | 第86-87页 |
·Flow cell 实验 | 第87页 |
·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的测定 | 第87-88页 |
·抗生素的最低生物膜消除浓度的测定 | 第88-89页 |
·褐藻胶裂解酶 AlyVII 对铜绿假单胞菌生长的影响 | 第89页 |
2 结果 | 第89-96页 |
·褐藻胶裂解酶AlyVII 的制备 | 第89页 |
·菌株 P. aeruginosa CS1-pMRP9-1 的构建 | 第89-90页 |
·褐藻胶裂解酶AlyVII 对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 | 第90-92页 |
·96 孔板模型 | 第90-91页 |
·Flow cell 模型 | 第91-92页 |
·褐藻胶裂解酶AlyVII 对已形成的生物膜的清除作用 | 第92-94页 |
·96 孔板模型 | 第92-93页 |
·Flow cell 模型 | 第93-94页 |
·褐藻胶裂解酶AlyVII 对抗生素杀灭生物膜内细菌的增强作用 | 第94-95页 |
·褐藻胶裂解酶AlyVII 对铜绿假单胞菌生长的影响 | 第95-96页 |
3 讨论 | 第96-98页 |
4 小结 | 第98-99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99-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23页 |
致谢 | 第123-124页 |
个人简历 | 第124-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