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简介 | 第11-12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页 |
·模式识别系统的构成 | 第12-13页 |
·本文结构 | 第13-14页 |
第2章 眉毛识别综述 | 第14-28页 |
·主要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介绍 | 第14-20页 |
·人脸识别 | 第14-15页 |
·步态识别 | 第15页 |
·指纹识别 | 第15-16页 |
·掌纹和手形识别 | 第16页 |
·虹膜识别 | 第16-17页 |
·基因(DNA)识别 | 第17页 |
·人耳识别 | 第17-18页 |
·多模态生物特征识别 | 第18-19页 |
·眉毛识别 | 第19-20页 |
·基于离散HMM 的眉毛识别方法 | 第20-23页 |
·HMM 简介 | 第20-21页 |
·主要思想 | 第21页 |
·主要步骤 | 第21-23页 |
·基于傅立叶变换和PCA 相结合的眉毛识别方法 | 第23-27页 |
·PCA 简介 | 第23-24页 |
·傅立叶变换简介 | 第24页 |
·主要思想 | 第24-25页 |
·主要步骤 | 第25-27页 |
·基于特征串比较的眉毛识别方法 | 第27页 |
·主要步骤 | 第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眉毛区域的自动提取方法 | 第28-44页 |
·原始眉毛图像数据的采集 | 第28-29页 |
·真彩图像变成灰度图像 | 第29-30页 |
·原始眉毛图像的增强 | 第30-35页 |
·灰度均衡 | 第30-32页 |
·锐化 | 第32-34页 |
·阈值膨胀 | 第34-35页 |
·图像二值化 | 第35-38页 |
·投影分析 | 第38-42页 |
·简介 | 第38页 |
·眉毛区域的计算 | 第38-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4章 傅立叶变换以及特征提取 | 第44-50页 |
·傅立叶变换的历史背景 | 第44页 |
·傅立叶变换的定义及基本概念 | 第44-45页 |
·一维离散傅立叶变换 | 第45-47页 |
·特征的提取 | 第47-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5章 矢量量化以及眉毛特征序列的生成 | 第50-60页 |
·矢量量化简介 | 第50-53页 |
·矢量量化的理论基础 | 第50页 |
·矢量量化的定义 | 第50-51页 |
·矢量量化的的编码和译码过程 | 第51-53页 |
·K 均值(K-Means)聚类算法 | 第53-55页 |
·K-Means 聚类概述 | 第53-54页 |
·K-Means 算法的流程 | 第54-55页 |
·极大紧邻子树简介 | 第55-57页 |
·最小树和极大紧邻子树的定义 | 第55-57页 |
·利用极大紧邻子树初始化K-Means 的初始聚类中心 | 第57页 |
·眉毛特征序列的生成 | 第57-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6章 编辑距离和眉毛的识别 | 第60-64页 |
·字符串的比对 | 第60页 |
·编辑距离 | 第60-63页 |
·眉毛特征序列的识别 | 第63页 |
·实验 | 第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结论和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