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引言 | 第7-8页 |
一、代位权与代位权诉讼基本理论 | 第8-13页 |
(一) 代位权制度的确立 | 第8-9页 |
(二) 代位权的涵义 | 第9-11页 |
(三) 代位权诉讼 | 第11-13页 |
二、代位权诉讼案件的管辖 | 第13-17页 |
(一) 代位权诉讼管辖的性质 | 第13页 |
(二) 代位权诉讼的管辖与协议管辖、仲裁的关系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 第13-17页 |
1.代位权诉讼管辖与协议管辖的关系 | 第14-15页 |
2.代位权诉讼管辖与协议仲裁的关系 | 第15-17页 |
三、代位权诉讼的当事人 | 第17-23页 |
(一) 当事人适格理论 | 第17-18页 |
(二) 代位权诉讼中三方(债权人、债务人、次债务人)的诉讼地位 | 第18-20页 |
(三) 行使代位权对当事人的效力 | 第20-23页 |
四、代位权诉讼的标的与既判力 | 第23-29页 |
(一) 代位权诉讼诉讼标的 | 第23-24页 |
(二) 既判力理论概述 | 第24-25页 |
(三) 代位权诉讼判决既判力的主、客观范围 | 第25-29页 |
1.客观范围 | 第26页 |
2.主观范围 | 第26-29页 |
五、完善代位权诉讼的几点建议 | 第29-32页 |
(一) 立法体例上对代位权予以完善 | 第29页 |
(二) 完善代位权诉讼提起的条件 | 第29页 |
(三) 适当扩大代位权诉讼的适用范围 | 第29-30页 |
(四) 明确债权人、债务人、次债务人在代位权诉讼中的权利与义务 | 第30-32页 |
结语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