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其昀的新人文主义史学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引言 | 第8-22页 |
| 一、张其昀遗著的整理 | 第8-9页 |
| 二、张其昀研究的主要论题和观点 | 第9-17页 |
| 三、近三十年张其昀研究的特点 | 第17-18页 |
| 四、张其昀学术研究的展望 | 第18-19页 |
| 五、本研究的缘起、过程及逻辑结构 | 第19-22页 |
| 1. 张其昀新人文主义史学产生的背景 | 第22-33页 |
| ·时代大背景 | 第24-27页 |
| ·中西文化的交融 | 第24-26页 |
| ·上世纪前期的中国史学 | 第26-27页 |
| ·个人小背景 | 第27-33页 |
| ·家庭环境的熏陶 | 第27-30页 |
| ·学校教育的影响 | 第30-33页 |
| 2. 张其昀与新人文主义 | 第33-75页 |
|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暨东南大学) | 第33-42页 |
| ·注重“平衡”的大学教育 | 第34-36页 |
| ·柳诒徵 | 第36-40页 |
| ·刘伯明与竺可桢 | 第40-42页 |
| ·新人文主义 | 第42-53页 |
| ·新人文主义的产生 | 第43-46页 |
| ·新人文主义的内核 | 第46-49页 |
| ·白璧德其人:谨严的新人文主义学者 | 第49-50页 |
| ·在中国的影响 | 第50-52页 |
| ·评价 | 第52-53页 |
| ·学衡派与史地学派 | 第53-64页 |
| ·两个刊物 | 第53-58页 |
| ·新人文主义和两大学术团体 | 第58-61页 |
| ·两派的史学 | 第61-64页 |
| ·南北学术之争 | 第64-75页 |
| ·两派的分歧 | 第64-69页 |
| ·张其昀在学术道路上的成长 | 第69-75页 |
| 3 张其昀的新人文主义史学 | 第75-106页 |
| ·史学思想 | 第75-93页 |
| ·思想创造历史 | 第75-80页 |
| ·科学实证 | 第80-85页 |
| ·选择、克制与平衡 | 第85-93页 |
| ·体例和治学方法 | 第93-102页 |
| ·体例上的特色 | 第93-95页 |
| ·治学方法与精神 | 第95-102页 |
| ·史学成就 | 第102-106页 |
| ·独树一帜,为史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 第103-104页 |
| ·以科学的精神来治人文学科 | 第104页 |
| ·不拘一格的体例,坚决打破“形式主义” | 第104页 |
| ·治学方法上的贡献 | 第104-106页 |
| 4 结语 | 第106-112页 |
| ·张其昀新人文主义史学的意义 | 第107-109页 |
| ·几点商榷 | 第109-11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2-117页 |
| 附录[照片资料] | 第117-123页 |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123-124页 |
| 致谢 | 第124-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