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绪论 | 第9-12页 |
第一章 主体间性理论的一般概述 | 第12-21页 |
一、主体、主体性、主体间性 | 第12-13页 |
二、主体间性的转向 | 第13-16页 |
(一) 主体间性的社会历史背景 | 第14-15页 |
(二) 传统的主客二元维度的问题及解决 | 第15-16页 |
三、主体间性的多重规定 | 第16-21页 |
(一) 现象学意义上的主体间性 | 第17页 |
(二) 解释学意义上的主体间性 | 第17-18页 |
(三) 生存论意义上的主体间性 | 第18-19页 |
(四) 交往行为意义上的主体间性 | 第19页 |
(五) 对话主义的主体间性理论 | 第19-21页 |
第二章 价值主体间性的理论研究 | 第21-33页 |
一、价值主体、价值主体性、价值主体间性 | 第21-23页 |
(一) 价值主体 | 第21页 |
(二) 价值的主体性 | 第21-22页 |
(三) 价值的主体间性 | 第22-23页 |
(四) 价值主体、价值主体性、价值主体间性的辩证关系 | 第23页 |
二、实践主体间性、认识主体间性、审美主体间性、价值主体间性 | 第23-25页 |
(一) 实践主体间性 | 第23-24页 |
(二) 认识主体间性 | 第24页 |
(三) 审美主体间性 | 第24-25页 |
(四) 价值主体间性、实践主体间性、认识主体间性、审美主体间性的辩证关系 | 第25页 |
三、价值主体间性的意蕴 | 第25-26页 |
四、价值主体间性的实践论基础及意义 | 第26-33页 |
(一) 社会实践是价值主体间性的前提和基础 | 第26-28页 |
(二) 价值的主体间性本质上是实践的 | 第28页 |
(三) 价值主体间性在交往实践中的实现 | 第28-31页 |
(四) 价值主体间性的实践论意义 | 第31-33页 |
第三章 价值主体间性问题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 第33-40页 |
一、价值主体间性思维方法 | 第33-38页 |
(一) 确立实践的思维方法 | 第33-37页 |
(二) 确立多元化思维方法 | 第37-38页 |
二、价值主体间思维方法的意义 | 第38-40页 |
注释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