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11页 |
| ·研究背景及目的 | 第9-10页 |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0-11页 |
| 2 公共艺术与城市雕塑 | 第11-21页 |
| ·公共艺术概论 | 第11-13页 |
| ·公共艺术的特点 | 第11-12页 |
| ·城市公共艺术概述 | 第12-13页 |
| ·城市雕塑概论 | 第13-16页 |
| ·城市 | 第13-15页 |
| ·雕塑 | 第15页 |
| ·城市雕塑 | 第15-16页 |
| ·城市雕塑的类型 | 第16页 |
| ·城市雕塑的形成与发展 | 第16-21页 |
| ·城市雕塑的形成 | 第16-18页 |
| ·中国城市雕塑的登场 | 第18-21页 |
| 3 雕塑艺术与符号学原理 | 第21-36页 |
| ·符号学理论概述 | 第21-23页 |
| ·雕塑艺术符号概述 | 第23-27页 |
| ·艺术符号的形成 | 第23-25页 |
| ·雕塑艺术符号的意义 | 第25-27页 |
| ·雕塑艺术符号的形式分类 | 第27-31页 |
| ·图象性符号 | 第27-29页 |
| ·指示性符号 | 第29-30页 |
| ·象征性符号 | 第30-31页 |
| ·雕塑艺术符号的构成 | 第31-36页 |
| ·雕塑艺术符号的构成要素 | 第31-32页 |
| ·雕塑艺术符号的形式与内容 | 第32-36页 |
| 4 城市雕塑艺术符号的创建 | 第36-60页 |
| ·城市雕塑的核心问题 | 第36-38页 |
| ·城市雕塑的公共性 | 第36页 |
| ·城市雕塑的视觉特征 | 第36-38页 |
| ·城市雕塑艺术符号的形式要素 | 第38-46页 |
| ·形态 | 第38-39页 |
| ·色彩 | 第39-40页 |
| ·材质 | 第40-42页 |
| ·环境 | 第42-46页 |
| ·城市雕塑艺术符号的构成特点 | 第46-48页 |
| ·认知性 | 第46-47页 |
| ·多意性 | 第47-48页 |
| ·约束性 | 第48页 |
| ·城市雕塑艺术符号的创建原则 | 第48-60页 |
| ·传统文化符号的借鉴与运用 | 第49-53页 |
| ·地域文化符号的凸显 | 第53-57页 |
| ·人文符号的运用 | 第57-58页 |
| ·时代特色的展现 | 第58-60页 |
| 5 案例分析——长沙黄兴路步行街《老长沙》系列城市雕塑 | 第60-67页 |
| ·地理、历史特征 | 第60页 |
| ·主题与环境的和谐 | 第60-61页 |
| ·大众参与互动 | 第61-62页 |
| ·材料的永久性 | 第62页 |
| ·光色作用 | 第62-67页 |
| 6 结论 | 第67-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74-75页 |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