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第二章 G9型A组轮状病毒的分离培养及初步鉴定 | 第17-24页 |
摘要 | 第1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7-20页 |
·标本 | 第17页 |
·G9型轮状病毒分离与增殖 | 第17-18页 |
·G9型轮状病毒核酸提取 | 第18页 |
·G9型病毒核酸PAGE检测 | 第18-19页 |
·G9型轮状病毒纯化 | 第19页 |
·纯化病毒电镜负染 | 第19页 |
·纯化病毒蛋白质鉴定 | 第19页 |
·G9型轮状病毒vp7基因鉴定 | 第19-20页 |
2.结果 | 第20-23页 |
·G9型轮状病毒在MA104细胞中的病变 | 第20页 |
·G9型轮状病毒核酸PAGE检测 | 第20-21页 |
·蔗糖密度梯度离心 | 第21页 |
·纯化的G9型RV电镜负染观察 | 第21-22页 |
·SDS-PAGE检测纯化病毒的蛋白质 | 第22-23页 |
·G9型轮状病毒CC297株的序列测定 | 第23页 |
3 讨论 | 第23-24页 |
第三章 从无感染性的双层颗粒拯救感染性轮状病毒 | 第24-30页 |
摘要 | 第24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24-26页 |
·细胞与病毒 | 第24-25页 |
·轮状病毒培养 | 第25页 |
·轮状病毒双层粒子提取及纯化 | 第25页 |
·双层粒子蛋白含量检测 | 第25页 |
·双层粒子转染CV-1细胞 | 第25-26页 |
·免疫胶体金检测轮状病毒 | 第26页 |
·拯救轮状病毒感染性鉴定 | 第26页 |
2 结果 | 第26-28页 |
·纯化的轮状病毒双层粒子蛋白含量检测 | 第26页 |
·轮状病毒双层粒子转染CV-1细胞 | 第26-27页 |
·拯救的LLR感染性 | 第27-28页 |
3 讨论 | 第28-30页 |
第四章 从体外转录的+SSRNA拯救感染性轮状病毒 | 第30-39页 |
摘要 | 第30-3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2页 |
·轮状病毒双层颗粒的提取及纯化 | 第31页 |
·轮状病毒ssRNA的体外转录 | 第31页 |
·+ssRNA纯化 | 第31-32页 |
·+ssRNA含量测定 | 第32页 |
·+ssRNA转染CV-1细胞 | 第32页 |
·拯救病毒的感染性检测 | 第32页 |
2 结果 | 第32-34页 |
·+ssRNA的含量测定 | 第32页 |
·+ssRNA转染CV-1 | 第32-33页 |
·拯救病毒粒子的感染性 | 第33-34页 |
3 结论 | 第34页 |
4 讨论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1 | 第35-39页 |
第五章 锯缘青蟹呼肠孤病毒检测技术研究 | 第39-47页 |
摘要 | 第39-40页 |
1.材料及方法 | 第40-42页 |
·病蟹组织 | 第40页 |
·锯缘青蟹呼肠孤病毒纯化 | 第40页 |
·锯缘青蟹呼肠孤病毒核酸PAGE检测 | 第40-41页 |
·锯缘青蟹呼肠孤病毒一步法RT-PCR检测 | 第41-42页 |
2 结果 | 第42-45页 |
·纯化锯缘青蟹呼肠孤病毒负染电镜观察 | 第42-43页 |
·锯缘青蟹呼肠孤病毒PAGE检测 | 第43-44页 |
·锯缘青蟹呼肠孤病毒一步法RT-PCR | 第44页 |
·锯缘青蟹呼肠孤病毒基因片段序列 | 第44页 |
·一步法RT-PCR的最佳退火温度 | 第44-45页 |
·PCR灵敏度检测 | 第45页 |
3 讨论 | 第45-47页 |
第六章 锯缘青蟹呼肠孤病毒增殖动物模型初步研究 | 第47-56页 |
摘要 | 第4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7-50页 |
·病蟹组织 | 第47页 |
·克氏原螯虾 | 第47页 |
·制备锯缘青蟹呼肠孤病毒 | 第47-48页 |
·克氏原螯虾接种 | 第48页 |
·接种克氏原螯虾组织中的锯缘青蟹呼肠孤病毒PAGE检测 | 第48页 |
·接种克氏原螯虾组织切片显微检测 | 第48-49页 |
·接种克氏原螯虾组织超薄切片电镜观察 | 第49-50页 |
2 结果 | 第50-53页 |
·克氏原螯虾接种青蟹呼肠孤病毒的临床表现 | 第50页 |
·接种克氏原螯虾组织中青蟹呼肠孤病毒PAGE检测 | 第50-51页 |
·接种克氏原螯虾组织切片HE染色显微观察 | 第51-53页 |
·接种克氏原螯虾组织超薄切片电镜观察 | 第53页 |
3 讨论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2 | 第55-56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和待发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