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国民经济管理论文--资源、环境和生态管理论文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动态监测评价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第1章 绪论第11-29页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第11-13页
     ·研究背景第11页
     ·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1-13页
   ·区域循环经济监测评价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3-23页
     ·监测评价研究现状第13-15页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第15-19页
     ·循环经济评价方法研究现状第19-22页
     ·研究现状综评第22-23页
   ·研究意义第23-24页
     ·研究的理论意义第23页
     ·研究的实践意义第23-24页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4-25页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25-28页
     ·研究方法第25-27页
     ·技术路线第27-28页
   ·论文的创新点第28-29页
第2章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第29-40页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第29-35页
     ·循环经济理论: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运作原理第29-32页
     ·科学发展观理论: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中国特色要求第32-34页
     ·“两型社会”理论: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践模式第34-35页
   ·区域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发展框架第35-40页
     ·区域循环经济的内涵及作用第35-36页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第36-37页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体系建设第37-40页
第3章 区域循环经济监测评价的内涵及要素分析第40-48页
   ·区域循环经济监测评价的内涵及作用第40-42页
     ·监测与评价的概念第40-41页
     ·区域循环经济监测评价的内涵第41页
     ·区域循环经济监测评价的作用第41-42页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影响要素筛选第42-43页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影响要素分析第43-48页
     ·产业体系影响要素分析第43-44页
     ·消费体系影响要素分析第44-45页
     ·基础设施体系影响要素分析第45页
     ·生态环境体系影响要素分析第45-46页
     ·社会经济支撑体系影响要素分析第46-48页
第4章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第48-65页
   ·监测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第48-49页
   ·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第49-55页
     ·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结构设计第50页
     ·监测评价指标初选方法第50-53页
     ·监测指标体系的筛选和优化第53-55页
   ·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及指标计算第55-65页
     ·指标体系总体框架第55-57页
     ·区域循环经济统计监测指标含义及计算第57-65页
第5章 改进的区域循环经济动态综合评价模型构建第65-76页
   ·常用的综合评价方法第65-66页
   ·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方法改进的必要性第66-67页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动态综合评价基本原理第67-69页
     ·动态综合评价基本原理第67-68页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动态综合评价方法的改进第68-69页
   ·改进的动态监测评价模型的构建第69-76页
     ·评价指标预处理第69-70页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权重的确定第70-74页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动态综合评价基本步骤第74-76页
第6章 湖南省循环经济发展监测评价实证分析第76-100页
   ·指标体系的调整与指标原始数据的取得第76-87页
   ·评价指标参考值的确定及指标预处理第87页
   ·评价权重的确定第87页
     ·指标权重的确定第87页
     ·时间权重的确定第87页
   ·湖南省循环经济动态综合评价第87-93页
   ·动态监测评价结论分析第93-100页
     ·各区域间的横向比较第93页
     ·各区域发展的纵向比较第93-94页
     ·分系统评价结果分析第94-100页
第7章 湖南省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与措施第100-106页
   ·组织创新策略:建立循环经济组织机构第100页
     ·完善循环经济行政管理机构第100页
     ·成立循环经济发展促进中心第100页
   ·优化管理策略:完善循环经济管理平台第100-102页
     ·建立“循环经济评估优先”的长效管理机制第100-101页
     ·完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与政策保障体系第101页
     ·建立有效的指标评价体系和预警系统第101-102页
   ·产业优化策略:产业结构优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第102-103页
     ·产业结构优化与布局调整第102-103页
     ·充分利用废物,提高产业资源利用效率第103页
   ·社会共建策略:搭建社会公众支持平台第103-104页
     ·转变社会消费模式,建立循环型社会第103-104页
     ·完善社会公众支持体系第104页
   ·科技先行策略: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第104-106页
     ·加强循环经济技术的投入和研发第104-105页
     ·建立循环经济合作交流网络第105-106页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106-109页
 1.主要结论第106-107页
 2.研究的不足第107-108页
 3.未来研究展望第108-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14页
致谢第114-115页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第115-116页
附录B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及一致性检验第116-119页

论文共11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美国调控资产价格的基本经验研究:1980-2008
下一篇:H股与A股羊群行为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