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动态监测评价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9页 |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第11-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1-13页 |
·区域循环经济监测评价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23页 |
·监测评价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循环经济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研究现状综评 | 第22-23页 |
·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23页 |
·研究的实践意义 | 第23-24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4-25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5-28页 |
·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8-29页 |
第2章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 | 第29-40页 |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29-35页 |
·循环经济理论: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运作原理 | 第29-32页 |
·科学发展观理论: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中国特色要求 | 第32-34页 |
·“两型社会”理论: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践模式 | 第34-35页 |
·区域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发展框架 | 第35-40页 |
·区域循环经济的内涵及作用 | 第35-36页 |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 第36-37页 |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体系建设 | 第37-40页 |
第3章 区域循环经济监测评价的内涵及要素分析 | 第40-48页 |
·区域循环经济监测评价的内涵及作用 | 第40-42页 |
·监测与评价的概念 | 第40-41页 |
·区域循环经济监测评价的内涵 | 第41页 |
·区域循环经济监测评价的作用 | 第41-42页 |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影响要素筛选 | 第42-43页 |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影响要素分析 | 第43-48页 |
·产业体系影响要素分析 | 第43-44页 |
·消费体系影响要素分析 | 第44-45页 |
·基础设施体系影响要素分析 | 第45页 |
·生态环境体系影响要素分析 | 第45-46页 |
·社会经济支撑体系影响要素分析 | 第46-48页 |
第4章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48-65页 |
·监测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第48-49页 |
·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 第49-55页 |
·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结构设计 | 第50页 |
·监测评价指标初选方法 | 第50-53页 |
·监测指标体系的筛选和优化 | 第53-55页 |
·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及指标计算 | 第55-65页 |
·指标体系总体框架 | 第55-57页 |
·区域循环经济统计监测指标含义及计算 | 第57-65页 |
第5章 改进的区域循环经济动态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 第65-76页 |
·常用的综合评价方法 | 第65-66页 |
·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方法改进的必要性 | 第66-67页 |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动态综合评价基本原理 | 第67-69页 |
·动态综合评价基本原理 | 第67-68页 |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动态综合评价方法的改进 | 第68-69页 |
·改进的动态监测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69-76页 |
·评价指标预处理 | 第69-70页 |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权重的确定 | 第70-74页 |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动态综合评价基本步骤 | 第74-76页 |
第6章 湖南省循环经济发展监测评价实证分析 | 第76-100页 |
·指标体系的调整与指标原始数据的取得 | 第76-87页 |
·评价指标参考值的确定及指标预处理 | 第87页 |
·评价权重的确定 | 第87页 |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87页 |
·时间权重的确定 | 第87页 |
·湖南省循环经济动态综合评价 | 第87-93页 |
·动态监测评价结论分析 | 第93-100页 |
·各区域间的横向比较 | 第93页 |
·各区域发展的纵向比较 | 第93-94页 |
·分系统评价结果分析 | 第94-100页 |
第7章 湖南省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 第100-106页 |
·组织创新策略:建立循环经济组织机构 | 第100页 |
·完善循环经济行政管理机构 | 第100页 |
·成立循环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 第100页 |
·优化管理策略:完善循环经济管理平台 | 第100-102页 |
·建立“循环经济评估优先”的长效管理机制 | 第100-101页 |
·完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与政策保障体系 | 第101页 |
·建立有效的指标评价体系和预警系统 | 第101-102页 |
·产业优化策略:产业结构优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 第102-103页 |
·产业结构优化与布局调整 | 第102-103页 |
·充分利用废物,提高产业资源利用效率 | 第103页 |
·社会共建策略:搭建社会公众支持平台 | 第103-104页 |
·转变社会消费模式,建立循环型社会 | 第103-104页 |
·完善社会公众支持体系 | 第104页 |
·科技先行策略: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 第104-106页 |
·加强循环经济技术的投入和研发 | 第104-105页 |
·建立循环经济合作交流网络 | 第105-106页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06-109页 |
1.主要结论 | 第106-107页 |
2.研究的不足 | 第107-108页 |
3.未来研究展望 | 第108-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4页 |
致谢 | 第114-115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115-116页 |
附录B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及一致性检验 | 第116-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