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4页 |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杂种优势的形成机理 | 第10-40页 |
| 1 前言 | 第10页 |
| 2 杂种优势遗传机理的研究 | 第10-14页 |
| ·杂种优势的类型 | 第11页 |
| ·经典假说及其佐证 | 第11-12页 |
| ·基因组的杂合性与杂种优势 | 第12-13页 |
| ·用分子标记遗传差异预测杂种优势 | 第13-14页 |
| 3 DNA 甲基化的分子生物学 | 第14-30页 |
| ·DNA 甲基化概述 | 第15页 |
| ·DNA 甲基化特点 | 第15-17页 |
| ·DNA 甲基化的发生机制 | 第17-21页 |
| ·DNA 甲基化的发生 | 第17-18页 |
| ·DNA 甲基转移酶 | 第18-21页 |
| ·DNA 甲基化的遗传和变异 | 第21-24页 |
| ·DNA 甲基化的遗传 | 第21-23页 |
| ·DNA 甲基化的变异 | 第23-24页 |
| ·DNA 甲基化的生物学意义 | 第24-25页 |
| ·DNA 甲基化与杂种优势 | 第25-26页 |
| ·DNA 甲基化与表观遗传 | 第26-28页 |
| ·DNA 甲基化调节基因的表达 | 第26-27页 |
| ·DNA 甲基化与转基因沉默 | 第27页 |
| ·DNA 甲基化与亲本印迹 | 第27页 |
| ·DNA 甲基化与转座子活性 | 第27-28页 |
| ·植物DNA 甲基化的研究方法 | 第28-30页 |
| 参考文献 | 第30-40页 |
| 第二章 杉木种内杂种优势及配合力分析 | 第40-59页 |
| 1 前言 | 第40-41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1-43页 |
| ·实验材料 | 第41-42页 |
| ·分析方法 | 第42-43页 |
| ·野外生长调查 | 第42页 |
| ·杂种优势分析 | 第42页 |
| ·配合力分析 | 第42-43页 |
| 3 结果 | 第43-45页 |
| ·方差分析 | 第43-44页 |
| ·配合力分析 | 第44页 |
| ·一般配合力效应 | 第44页 |
| ·母本效应 | 第44页 |
| ·杂种优势 | 第44-45页 |
| ·配合力与杂种优势之间的关系 | 第45页 |
| 4 结论与讨论 | 第45-47页 |
| ·杂种优势与亲本配合力效应关系 | 第45页 |
| ·亲本自交表现与一般配合力效应的关系 | 第45-46页 |
| ·配合力效应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9页 |
| 第三章 杉木8×8 双列杂交组合子代遗传分析及早期选择 | 第59-69页 |
| 1 引言 | 第59-60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60-61页 |
| ·实验材料 | 第60页 |
| ·分析方法 | 第60-61页 |
| ·方差分析 | 第60页 |
| ·配合力分析 | 第60页 |
| ·早期选择年增益 | 第60-61页 |
| 3 分析与结果 | 第61-66页 |
| ·不同无性系组合子代生长性状遗传变异分析 | 第61-63页 |
| ·杂交组合树高性状的早-晚相关分析 | 第63-64页 |
| ·全同胞子代树高性状的早期选择 | 第64-65页 |
| ·早期不同年龄选择的效果比较及选择年龄的确定 | 第65-66页 |
| 4 结论与讨论 | 第66-67页 |
| ·早期选择的可靠性 | 第66页 |
| ·早期选择的年限 | 第66-67页 |
| ·早期选择的指标 | 第67页 |
| ·分子辅助选择 | 第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 第四章 杉木亲本分子遗传距离与F_1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相关分析 | 第69-86页 |
| 1 前言 | 第69-70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70-73页 |
| ·试验材料 | 第70页 |
| ·调查项目 | 第70-71页 |
| ·野外数据调查 | 第70-71页 |
| ·木材密度测定 | 第71页 |
| ·DNA 提取及DNA 浓度和质量检测 | 第71-72页 |
| ·随机引物 | 第72页 |
| ·扩增方案 | 第72-73页 |
| ·位点统计和遗传距离的计算及聚类分析 | 第73页 |
| ·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配合力相关分析 | 第73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73-80页 |
| ·基因组DNA 的提取和检测 | 第73-74页 |
| ·亲本间的RAPD 和ISSR 遗传距离 | 第74-80页 |
| ·RAPD 标记的多态性和亲本间遗传距离 | 第74-75页 |
| ·ISSR 标记的多态性和亲本间遗传距离 | 第75-76页 |
| ·亲本间的遗传距离与F_1 杂种优势的相关性分析 | 第76页 |
| ·亲本间遗传距离与配合力效应的相关性分析 | 第76-78页 |
| ·杂交组合和亲本分析遗传距离分析 | 第78-80页 |
| 4 结论与讨论 | 第80-82页 |
| ·理论上的局限性 | 第80页 |
| ·遗传距离不能简单等同于杂种优势 | 第80-81页 |
| ·标记的数量和样本含量 | 第81页 |
| ·杂种优势与环境的互作效应 | 第81页 |
| ·林木杂种优势遗传效应 | 第81-82页 |
| ·杂种优势形成是一个动态系统 | 第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 第五章 杉木杂交组合及其亲本的DNA 甲基化分析 | 第86-117页 |
| 1 前言 | 第86-88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88-112页 |
| ·材料 | 第88页 |
| ·实验方法 | 第88-101页 |
| ·杉木基因组DNA 的提取与纯化 | 第88-89页 |
| ·杂交组合及其亲本的基因组DNA 甲基化分析 | 第89-93页 |
| ·多态性甲基化片段的回收、克隆及测序 | 第93-97页 |
| ·Southern 杂交分析 | 第97-10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101-107页 |
| ·DNA 的提取 | 第101页 |
| ·酶切结果 | 第101-102页 |
| ·预扩增结果 | 第102页 |
| ·选择性扩增结果 | 第102-107页 |
| ·多态性甲基化片段的回收 | 第107-108页 |
| ·单克隆鉴定 | 第108页 |
| ·多态性甲基化片段序列分析 | 第108-112页 |
| ·DNA 胞嘧啶甲基化的Southern 杂交验证 | 第112页 |
| 4. 结论与讨论 | 第112-114页 |
| ·杉木基因组CCGG 位点的胞嘧啶甲基化相对水平 | 第112-113页 |
| ·杉木基因组甲基化模式的遗传和变异 | 第113-114页 |
| ·DNA 甲基化与基因表达 | 第11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4-117页 |
| 第六章 杉木亲本自交及其杂交组合DNA 甲基化遗传和变异 | 第117-132页 |
| 1 前言 | 第118-119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19页 |
| ·材料 | 第119页 |
| ·实验方法 | 第119页 |
| ·DNA 提取 | 第119页 |
| ·MSAP 分析 | 第119页 |
| ·MSAP 多态性片段克隆、测序 | 第119页 |
| ·野外生长调查、木材样品采样和遗传分析 | 第119页 |
| ·数据分析 | 第119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19-128页 |
| ·杉木亲本自交及其杂交组合后代的DNA 甲基化水平和模式的研究 | 第119-125页 |
| ·杉木自交及其杂交组合后代胞嘧啶甲基化的相对水平 | 第119-121页 |
| ·杉木自交与杂交组合间的DNA 甲基化水平变化 | 第121-125页 |
| ·杉木DNA 甲基化水平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研究 | 第125-127页 |
| ·杉木DNA 甲基化水平与表型杂种优势的相关分析 | 第125页 |
| ·自交与杂交组合间甲基化相同和差异模式与性状表型值相关分析 | 第125-126页 |
| ·自交与杂交组合间甲基化相同和差异模式与杂种优势相关分析 | 第126-127页 |
| ·部分甲基化多态性片段的克隆、测序及BLAST 分析 | 第127-128页 |
| 4. 结论与讨论 | 第128-129页 |
| ·DNA 甲基化与杂种优势 | 第128页 |
| ·甲基化多态性片段与杂种优势 | 第128页 |
| ·杉木自交与杂交组合间DNA 甲基化变化与杂种优势 | 第128-129页 |
| ·杂交组合后代杂合性与杂种优势 | 第12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9-132页 |
| 第七章 总结 | 第132-135页 |
| 1 主要结论 | 第132-133页 |
| 2 存在的问题 | 第133-134页 |
| 3 今后的研究方向 | 第134-135页 |
| 详细摘要 | 第135-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