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4页 |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一章 概论 | 第8-27页 |
| 1 竹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第8-11页 |
| ·竹类的早期应用 | 第8-9页 |
| ·竹子诗词与造园 | 第9-10页 |
| ·竹子早期的研究 | 第10-11页 |
| 2 竹类系统学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1-27页 |
| ·竹子经典分类 | 第11-14页 |
| ·竹类现代分类方法 | 第14-19页 |
| ·胚胎学 | 第14页 |
| ·解剖学 | 第14-16页 |
| ·数量分类学 | 第16页 |
| ·植物化学 | 第16页 |
| ·分子生物学 | 第16-18页 |
| ·系统演化研究 | 第18-19页 |
| ·竹子分类存在的问题 | 第19-21页 |
| ·赤竹亚族(Sasinae)的分类现状 | 第21-27页 |
| ·赤竹亚族分类历史与分布 | 第21-22页 |
| ·赤竹属(Sasa)植物学性状 | 第22-23页 |
| ·近年发表的新种及其他未整合竹种 | 第23-24页 |
| ·存在的问题与争议 | 第24-27页 |
| 第二章 赤竹亚族 RAPD 分子标记的研究 | 第27-3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7-29页 |
| ·材料来源 | 第27页 |
| ·植物 DNA 提取 | 第27-2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9-37页 |
| ·结果 | 第29-34页 |
| ·讨论 | 第34-36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36-37页 |
| 第三章 基于 ISSR 分子标记的赤竹亚族系统学研究 | 第37-4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7-39页 |
| ·材料来源 | 第37页 |
| ·植物 DNA 提取 | 第37-3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9-46页 |
| ·结果 | 第39-44页 |
| ·讨论 | 第44-45页 |
| ·ISSR 分子标记的可靠性 | 第45-46页 |
| 第四章 赤竹亚族 EST-SSR 分子标记的研究 | 第46-5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7-49页 |
| ·材料来源 | 第47-48页 |
| ·植物 DNA 提取 | 第48-4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9-56页 |
| ·结果 | 第49-53页 |
| ·讨论 | 第53-56页 |
| 第五章 赤竹亚族数量分类学研究 | 第56-6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6-60页 |
| ·材料来源 | 第56-58页 |
| ·分析方法 | 第58-6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0-63页 |
| ·结果 | 第60页 |
| ·讨论 | 第60-63页 |
| 第六章 地下茎解剖与赤竹亚族系统分类 | 第63-7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65-66页 |
| ·材料来源 | 第65-66页 |
| ·方法与步骤 | 第6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6-71页 |
| ·结果 | 第66页 |
| ·讨论 | 第66-67页 |
| ·结论 | 第67-71页 |
| 第七章 赤竹亚族系统整理 | 第71-92页 |
| ·中国铁竹属(Ferrocalmus)的研究 | 第71-72页 |
| ·铁竹属分种检索表 | 第71-72页 |
| ·铁竹属种系简介 | 第72页 |
| ·中国赤竹属的研究 | 第72-79页 |
| ·赤竹属分亚属检索表 | 第74页 |
| ·赤竹亚属(Subgen. Sasa)分种检索表 | 第74页 |
| ·赤竹亚属种系简介 | 第74-75页 |
| ·华箬竹亚属(Subgen. Sasamorpha)分种检索表 | 第75-76页 |
| ·华箬竹亚属种系简介 | 第76-77页 |
| ·存疑种 | 第77页 |
| ·曾经置于赤竹属名下的非赤竹属竹种 | 第77-79页 |
| ·中国箬竹属(Indocalamus)的研究 | 第79-92页 |
| ·箬竹属分种检索表 | 第80-82页 |
| ·箬竹属种系简介 | 第82-90页 |
| ·存疑种 | 第90-92页 |
| 参考文献 | 第92-99页 |
| 详细摘要 | 第99-105页 |